服务织网,务农变省心事儿

28.10.2015  14:00

  以前,农民生产时“啥都得自己动手干”;现在,他们可以把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外包出去——哈市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依托,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飞速构筑。

  这个多元体系如同一张大网,通过无数只触手消解农户在生产经营能力上的各种瓶颈。也正因如此,哈市农业生产积聚着更多生机与活力。

   新服务围抢农业大市场

  种地的农户享受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服务。比如说,在种地收益仍归自己的前提下,可以把土地托管给别人打理。

  巴彦县振发村农民张富有承包地83.9亩,2013年自己经营时亩收入为610元。2014年他采用“半托”方式,把整地和收获环节委托给本地合作社统一作业,不仅减轻了自家劳动强度,亩生产成本还减少了30元。

  提供耕作托管服务的是巴彦县丰收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里常年外出打工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可选择“全托”方式,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这又被称为“保姆式服务”;需季节性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或缺少生产条件的农户可选择“半托”菜单式服务,向合作社预订产前、产中、产后某一生产阶段或环节的服务。

  由于降低了生产资料与服务的采购成本,提升了粮食销售的议价能力,托管入社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丰收专业合作社测算显示,2014年全托入社的农民,每亩土地比简单出租的农民多收入1.6倍,比自己耕种的农民多收入40%以上。

  即使农户坚持自己耕种,也可享受多项技术与服务支持。

  在双城,依托于东官农机合作社的东官农业综合服务站,向村民提供农机、农技、农经、生产资料监管等25项服务功能。农业生产各项服务,在这里基本都可自由“选购”。合作社理事长傅海维说:“现在计划与服务站合作的农资生产企业有6家了,减少了中间加价环节,生产资料成本也大幅降低。

  据市农委统计,目前哈市各类农业服务中心已发展到2500多个。其中,哈尔滨市培育出的“产加销”全程经营性服务组织达到1141个。这些进村入户的综合服务单元,在一步步细分市场抢占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蛋糕的同时,也承担起为农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功能。

  政府大公益开启生产新方式

  与此同时,政府大手笔投入构筑的现代农业综合公益服务设施在陆续投用。

  五常市卫国乡水稻示范园区内新投用的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实时视频让分布在五常全市主要农业生产区的163个摄像头及传感器所捕捉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尤其是农作物生长季,稻田里的水位、含氧量、水温等指数均可做到全程掌控。

  “用手机给受病虫危害的庄稼拍张照片,再用语音或者文字描述下病情,传过来,就有农业专家随时进行解答。”五常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民只需要到他们的网站下载一个App,就能享受网上给庄稼看病的服务。事实上,这个中心每天对气象信息、病虫害防治以及平台采集信息综合整理分析,主动向农民发布预报信息,甚至可以根据关键词自动生成相关咨询的解决方案。

  该服务中心还提供“叫车服务”。当农民需要使用农机具时,通过App向物联网中心发送请求,物联网中心则根据五常市的农机具分布情况,为农民推荐最近的空闲农机具提供者。  

  除此之外,这个中心还提供水稻溯源服务体系、农产品电子信息服务体系以及融农村产权交易与防火防汛于一体的政务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在双城区,覆盖全区的相似物联网中心也已投用。

  为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哈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市已制定《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按计划,到2020年,我市将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农业服务业总收入均比2014年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