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面临的诸多改造困境:从歧路到出路要走多远

31.08.2014  12:13

  

  黑龙江新闻网讯(首席记者周际娜本报记者汪洋)“在监狱里,未成年犯仅仅服从管理是没用的,赵志的案子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帮助犯人解决心理问题才是根本。”28日上午,在黑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三管区副管区长赵立鹏,跟记者聊起了未成年犯的心理诱因,以及他们面临的诸多改造困境。

  多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单亲家庭

  记者采访当天,管教所里正举办一场篮球赛,赵立鹏饶有兴致地望向操场,“你瞧,他们穿上运动服,看上去跟普通的孩子一样有朝气、有活力。”在赵立鹏眼中,这群未成年犯只是一群犯了错的孩子,他们中大部分人脑子特别好使,不上学真是太可惜了。

   “大部分未成年犯来自偏远地区的单亲家庭,他们的成长经历也大同小异,不是父母离异,就是父亲长期在外务工,母亲一个人在家管孩子。”赵立鹏发现,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很多未成年犯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呵护,往往会背离家庭。加上很多人上到初中便辍学了,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走上了犯罪道路。

   “在大部分未成年犯中,突发性犯罪所占的比例很少。他们性格扭曲,是由于长期缺少关爱、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赵立鹏认为,“这绝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错!”

  在管教所里,管教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经常陪这些孩子们聊天,很多原本不善言辞的管教,现在都变成了话唠。而那些看上去很封闭的孩子,也比他们预想中更健谈。赵立鹏感慨地说,“不少孩子都跟我说,他们以前从来都没跟人说过这么多心里话,甚至包括父母在内。 ”

  家人不来探视孩子心里多道疤

   “马上就要过中秋节了,对我们来说,这又是一个槛儿。”这是赵立鹏的经验之谈,对未成年犯而言,逢年过节如果家人不来探视,他们的失落感会倍增,有人干活时偷偷抹眼泪,有人干脆在监室里号啕大哭。

   “这些孩子的父母以前在家时就不怎么管,等孩子进了管教所后,他们索性直接放弃了。”据他观察,大部分来探视的都是孩子的母亲,父亲一般很少来,有的甚至一次也没来过。一些孩子曾跟他抱怨,称自己只是想为当年犯的错,跟父亲说一句“我错了”,可是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他曾经为此打过不少电话,但效果似乎不太明显,“有的父亲,挺听劝,真的来了,更多的,骂几句直接挂断电话。”

  赵立鹏不怕碰一鼻子灰,他忧虑的是,这种伤害会在孩子原本就不太健康的心里多添一道疤,“如果家长不积极配合,不给孩子更多关爱和鼓励,改造就会面临很大困难。离开管教所后,在这种消极情绪影响下,他们很可能会对家人和社会产生仇视心理。”

  让管教最为挠头的是那些找不到亲人的孩子,这种情况往往需要进行“一对一”帮扶。管教所所长吴迪这些年一直在帮扶一个“三无犯”,入狱几年来,从来没有人来看过他,这个孩子的情绪非常消极,经常不服管。吴所长逢年过节给他买东西,抽空陪他聊天,情况终于有所好转,去年还因为表现突出获得了一年减刑。

  出来后谁来矫正他们的人生轨迹

  在未成年犯管教所里,这些未成年犯每天要参加习艺性劳动,有的管区负责电子元件加工,有的负责印刷装订。由于未成年犯的服刑经历是保密的,所以他们出狱后通常不会受到就业歧视。

  一管区管教员王滨告诉记者,未成年犯出狱后,大部分会从事保安、服务员这类门槛相对较低的工作。不久前,他接到一个孩子的电话,说是在哈尔滨的一家印刷厂当上了印刷员,“工资还挺高,听说月薪能挣五六千呢。”

  一个月前,赵立鹏在街上遇到一个小伙子,“他是一个出狱三年的孩子,我根本没敢认,反倒是他把我给认出来了,主动跟我打招呼。”赵立鹏一脸欣慰地告诉记者,那孩子出狱后便去大连上学了,如今一切早已步入正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犯出去后,都有机会顺利找到工作。有一个家在外地的孩子,出狱后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到哈尔滨找工作。他长相不错,想当模特,结果却被中介公司骗光了钱,于是打电话向赵立鹏求助。“我当时特别紧张,怕这孩子找人家报复。”赵立鹏让他马上打车过来,除了支付车费,还拿了几百块钱路费,帮助孩子返乡。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孩子回到家后,坚持要把钱汇回来。

  有时候,赵立鹏会忍不住去想,那些没跟他联系的孩子,特别是出狱后无家可归也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后来是怎么生存的。“目前,社会上还没有相关部门对这些已经出狱的未成年犯进行持续监管和帮助,我最担心的是,如果他们实在走投无路,会不会再次铤而走险。”赵立鹏不无忧虑地说。

  专家感慨: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就会将冷漠投射社会

  作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段成伟已经在黑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9年了。这些年,他接触过数不清的未成年犯,最大的感受是,“现如今,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懂得如何做父母的却很少。”

  一周前,他刚刚为所有在押的未成年犯做过心理测试,试图通过122道测试题,初步了解他们目前的心理状况,并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如他所料,在研究测试结果后,发现大部分人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偏激、不合群、爱冲动、焦虑感强,并伴有暴力倾向。”

  段成伟将大部分责任归咎于孩子的父母,认为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没有人的人格是绝对完善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瑕疵。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在某一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久而久之,人格上就会出现较大的裂痕。”

  他解释说,孩子就相当于一个全天候的摄像机,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他如实地记录、模仿和学习。“比如,一个天天打麻将的母亲,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孩子乖乖听话的几率就会相对较低。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那孩子很有可能以后也会对别人大打出手。”

  另外,父母和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如果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孩子缺乏关爱,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父母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所谓无条件,就是没有目的性,不是你学习好了,才是我儿子。”段成伟认为,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们才能学会正确表达和传递温暖。否则,很容易像赵志那样变得认知扭曲、冷漠甚至丧失情感功能,将心里积压的不满投射到社会。 “时代变了,我觉得,家长不应该总沿用以前的模式去教育孩子,最好能系统地学习一下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如,抽空了解一下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宁格的‘家庭系统排列’,它会纠正家长的一些错误行为。”段成伟给记者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父亲回到家后,到底应该先抱妻子还是先抱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建议父亲先去抱妻子,这是为了让孩子摆正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不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另外,孩子年幼做错事时,一定不要打骂,要正确表达情绪,告诉孩子,‘爸爸,现在非常生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一些有效的沟通。”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