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末梢”到“前沿” 创新创业助推东北改革转型

30.10.2015  11:05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0月30日电(姜慧梓)空旷的厂房、堆积的焦炭,大型生产器械停摆,几个工人正在制作仪器模型……昔日一片繁忙的煤炭工厂,如今满眼荒凉,已然没有了煤炭正兴之时的大厂雄风。

  黑龙江省鸡西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代表,这座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盛、因煤被略,也因煤而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焦化这类粗放型经济作为调结构中被“”下去的那一部分,变得步履维艰,只得负重前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鸡西市的泛华创业大厦里,多家创业企业正在这里进行孵化,从以眼部保健仪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到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绿色食品产业,“创业创新”方兴未艾。 

  鸡西的这番景象也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缩影。

  2015年,黑龙江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很快,哈尔滨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6月14日,黑龙江万众创业谷开门迎客;同月,“创库”孵化器开业;9月2日,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剧场;9月17日,周鑫、韩三石又一次走进哈尔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犹如一声枪响,击碎了东北人长久以来守旧的思维,也唤醒了东北改革转型的步伐。

   创业孵化器成为创业者的“造梦师

图为万众创业谷正在进行路演。

  位于哈尔滨市开发区一栋写字楼8楼的万众创业谷开业5个月,已经在东北创业圈小有名气。创始人王忠是一位有近20年实体经验的商人,眼见生意越来越难做,王忠选择出门学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发达城市走了一圈,不仅学习了先进理念,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随处可见的创业咖啡馆也让他心动。“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黑龙江还没有,我就准备把它带回来。”从线上的创业族群到线下的创业咖啡,王忠马不停蹄地实践了自己的所学。“东北的落后不在资源,在思维。我想把自己学到的迅速变现,给黑龙江的创业者营造一个‘喝杯白开水就可以开始创业’的环境。

  “喝杯白开水就可以开始创业”并不是随便说说,高斌斌和他的“好集啦”环保APP项目就是获益者之一。今年26岁的高斌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2009年到哈尔滨上大学后便开始自主创业。据了解,他的这一次创业颇有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传奇色彩,只不过砸到他头上的不是苹果,而是矿泉水瓶。就是这个砸到他头上的水瓶让他产生了开发收废品的移动APP的想法。“小到废旧电池、矿泉水瓶,大到废旧家电、旧家具等,通过手机APP发个信息,就会有人免费上门进行回收服务……

  想法很美,但实现起来却遇到了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去哪儿找钱成了最大的问题。当高斌斌向“创业咖啡”的群友们说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后,包括王忠在内的5个投资人立即决定给高斌斌投资。几百万元资金到账,高斌斌和他的项目终于走过难关。今年7月,“好集啦”正式上线,现在已经累计粉丝10万多人,平均每天的接单量达到330多件,帮助哈尔滨市每天解决3吨以上的废品,并已经赢得小米、阿里等企业投资部的认可与投资意向。

   大众创业为东北留住人才

  今年7月,“凤凰新闻”发文称:“东北没法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生活”、“在一线城市火爆的创业在东北似乎也很难行得通。”然而记者却了解到,创业在东北不仅发展迅猛,在留住人才方面的作用也开始显现。

  张岩松是黑龙江大学的一名毕业生,现在是鲜润•中国的创始人。这个已经在沈阳开了6家体验店的米面粮油综合生活馆已经是张岩松的第三个创业项目了,从早期的培训到早餐配送,再到现在的鲜润•中国,张岩松从未想过离开。用他自己的话说:“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在哪里都会遇到困难。不要去画‘未来’的大饼,我只看现在。东北在创业和绿色食品方面的政策都很好,我不会离开。

图为“好集啦”移动环保APP项目的办公室。

  东北创业的热潮不仅改变了“考出去的不回来,在东北上学的留不下”的状况,还引来了北大的“金凤凰”。赵晓健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是“好集啦”创业团队的一员,有感于东北创业市场的火热,于是在毕业后选择回到黑龙江。据了解,像赵晓健这样的名校人才在东北的创业圈并不少见。以高斌斌的“好集啦”环保APP项目为例,现有的53名员工里就有75%是大学生,这其中的大部分人表示看到了项目的前景,准备毕业后继续为这个项目工作。

  知微的CEO于霄也表示:“我在哈工大读了10年书,如果那个时候有现在这样的创业环境,我未必会选择离开。

   高校创业园为学生初创团队“开绿灯

图为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演讲。

  “创业”在黑龙江的高校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都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有多年的经验。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前,创业还只是小部分学生的专利。

  据了解,学生创业团队大都属于初创,完全“”基础,高校创业园区“几乎不收取租金,并且办公地点在校园内”的便利条件使其成为学生创业的首选孵化地。但初创团队的孵化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对于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他的项目还能继续在学校孵化吗?

  针对这个问题,黑龙江大学创业课程的讲师吕松泽说:“我们每学期会对创业项目进行考核,根据上一学期的表现进行淘汰和补新。对那些持续盈利的项目,就算创始人已经毕业,但如果团队里仍有在校学生,我们仍然会继续对其进行孵化。这也是为了能让一些真正有前景的项目‘活’下去,如果因为学生毕业了就把一些好项目推出去,最后因为资金问题发展得不好,我们做老师的会觉得很遗憾。

  想要实现从过去的“神经末梢”到“前沿”、“核心”的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繁荣的景象背后也仍旧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吕松泽最后表示说:“我们黑大这类高校创业做的虽然比较好,但是缺乏创业导师的对接,缺少资金和核心技术,工大这样的高校本身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但是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很多成果没有被转化。如果多家高校能够联合起来做,优势互补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