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敦本堂碑防护后装钢化玻璃罩 背面整块白松石
晴川阁下敦本堂石碑的这一面石刻被确认是白松石,像这样整块的白松石十分罕见,现在已经被钢化玻璃保护起来记者彭年摄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本报3月1日刊登《水上救生鼻祖饱经“风吹雨打”汉阳敦本堂石碑模样难辨》(详见当日6版),报道引起晴川阁管理处高度重视。昨日,百年敦本堂石碑经专业人员进行防护处理后,安装上定制的钢化玻璃罩。
敦本堂石碑立于汉阳南岸嘴晴川阁,有176年历史。碑文记载了近200年前武汉民间设立敦本堂进行救生的善举,是武汉在世界上最早设立水上救生机构的重要见证物。此碑上世纪80年代起出,安置于晴川阁一侧;近年因长期暴露在外,遭风雨侵蚀,碑文日益模糊难辨。
昨日上午,晴川阁管理处致电本报称,为保护石碑,管理处专门委托武汉建工集团定制了钢化玻璃罩,正在安装施工。记者赶到现场看到,敦本堂石碑由正面和背面两块大小相同的石碑镶嵌构成,两块石碑表面均已安装了钢化玻璃罩,隔罩可见,石碑上的字迹比以前清晰。
管理处古建维护部主任李佳喜透露,安装的钢化玻璃罩厚度达10厘米,十分牢固。因石碑风化,安装前,专业人员对石碑表面的青苔、灰尘及水泥砂浆等杂质进行了清理。技术人员还对石碑进行了特殊的防护处理,延缓其风化。
李佳喜透露,通过这次对石碑清理,“敦本堂碑记”中一些曾经模糊的字迹得以显露。“碑记”记载:敦本堂对于被救起的遇险者,不仅无偿供吃穿,还发放回家路费:对于溺亡者,则为其安排后事,打造棺木,按仪式安葬。“遗憾的是,‘敦本堂碑记’底部一块碑文破损严重,已无法修复”。
据负责安装玻璃罩的现场施工人员介绍,敦本堂石碑表面的砍砸裂痕非常明显,疑因“破四旧”或“文革”所致。
背面石碑
为整块白松石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昨日,专家们在清理石碑时意外发现:由两块石碑组成的敦本堂石碑,其背面一块为白松石材质;这么大的一块白松石在国内都罕见,很可能是孤品。
专家们清理石碑时发现,敦本堂石碑朝江一面的“敦本堂题名记”碑是普通青石材质,背面的“敦本堂碑记”碑却是一整块白松石,净高2.1米、宽1.5米,厚约14厘米。现场施工人员黄显安告诉记者,石碑石质细腻,摸上去宛如婴儿肌肤,柔软润滑。
据了解,白松石是绿松石的一种,其特征为白色的背景上分布有不规则的银色脉纹和斑块。绿松石与新疆和田玉、河南南阳玉、辽宁岫玉并称中国“四大国石”。白松石多为饰物,春秋时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剑剑柄上就嵌有此物。绿松石、白松石在国内的主要产地为湖北郧县,目前已“封坑”不再产出。白松石国外产地有津巴布韦、美国等。
参与石碑防护施工的武汉建工集团古建维修专家、高级工程师张远明介绍,白松石虽比绿松石价值低,但其成矿体积不大,一般用于制作小饰物;这样大体量的白松玉石碑实属罕见,可能为国内孤品。
由大小相同的两块石碑组成的敦本堂碑,缘何正面一块用普通青石材质,背面一块却用白松石玉材?李佳喜推测:这可能与碑文撰写者的级别有关。
碑文所载,“敦本堂碑记”的撰写者为当时的湖广总督周天爵,碑上所刻其头衔还有“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等,是清代级别较高的封疆大吏。李佳喜推测,如用普通青石镌刻其所撰碑文,与其显赫身份不符,故捐资设立敦本堂的商人们遍寻奇石加工成此碑。另外,白松石在民间还有象征一帆风顺之意,可以彰显敦本堂水上救援遇险船只及溺水者的善举。
管理处负责人刘国斌表示,将请考古、文物、玉石专家对这块石碑进行一步鉴定,确认其文物级别,加强保护和研究。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