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讲话引不同解读 韩国政局走向再添变数

01.12.2016  15:44

连日来,韩国民众举行大规模集会,要求朴槿惠总统对“亲信干政”事件负责并立即下台。图为11月26日首尔市中心集会现场。记者陈尚文摄

  11月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对国民讲话中指出,将由国会决定包括缩短总统任期等去留问题。这是朴槿惠在“亲信干政”事件爆发以来发表的第三次对国民讲话,也是其首次谈及去留问题。

  这一谈话在韩国内外引起多重解读,有分析指出,如果韩国朝野继续进行拉锯战,恐引发民众对国会甚至韩国政治体制的更大不满,可能引发更剧烈的社会动荡。

   有条件下台”引起朝野不同解读

  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发言人郑然国11月30日重申,朴槿惠将接受朝野协商安排的卸任日程。

  在对国民讲话中,朴槿惠称,自己“现在已经放下一切”,只希望国家能够尽早摆脱混乱局面,重回正轨。有分析称,朴槿惠所说“现在已经放下一切”可以理解为她“愿意辞职”,但更多分析认为朴槿惠实则以退为进,提出“有条件”下台,是将球踢给国会。

  朴槿惠为什么选择这一时机发表对国民讲话,有分析指出,她抛出的“有条件下台”论背后正是考虑到要求其下台的民意高涨,在野党加速推进弹劾程序,以及执政党内“亲朴派”态度转向。而究竟是真诚的“下台宣言”,还是缺乏诚意的“缓兵之计”?韩国朝野对朴槿惠讲话也存在不同解读,分化出“就总统明年4月下台朝野磋商”与“12月9日推进弹劾”两个立场。不同的解读让韩国朝野就朴槿惠“下台程序”意见出现严重对立,政坛僵局依旧。

  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内“亲朴派”认为,朴槿惠提及“由国会决定包括缩短总统任期等去留问题”,首先应为缩短总统任期而修改宪法。与此相对立,在野党阵营和执政党“非朴派”则坚持朴槿惠尽早下台,韩国三大在野党党首11月30日在国会举行会晤并达成协议,一是敦促朴槿惠必须无条件尽快下台,二是决定毫不动摇地共同推动弹劾程序。

  韩国《中央日报》指出,国会目前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推动总统“有序下台”,二是推动在野党主张的弹劾。国会通过决议的必要条件是300个国会议席中2/3议员投赞成票,目前在野党和无党派占172席,即在这172人全部投赞成票的前提下,至少还需要执政党内28名议员赞成。因此弹劾能否在国会推进仍然存在变数。

   亲信干政”丑闻加剧政坛争斗

  11月30日,朴槿惠任命前首尔高等检察厅厅长朴英洙为“亲信干政”案件特别检察官,并表示将接受调查。特别检察官的正式任命,意味着韩国宪政史上最大规模特别检察即将进行。

  11月20日,韩国检方公布“亲信干政”事件中期调查结果,对崔顺实和青瓦台前幕僚安钟范、郑虎成3名关键涉案人提起诉讼,并认定朴槿惠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共犯嫌疑。11月27日,另一关键涉案人车恩泽被提起诉讼,在公诉书中再次将“犯罪嫌疑”直指朴槿惠本人。而韩国国会国政调查特别委员会也开启了针对“亲信干政”事件的国政调查。

  韩国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朴槿惠的民意支持率降至4%,为历届韩国总统支持率最低纪录。从10月29日起至今的每个星期六,韩国民众均举行大规模烛光集会,要求朴槿惠下台。几位民众在集会现场对本报记者说,如今越来越多的罪行被揭露,大企业与政府勾结,而总统至今还没有认清自身问题,总统必须马上下台,韩国大企业也应一并被追究。

  从“亲信干政”丑闻曝光,到检方锁定多起贪腐案;从“岁月”号沉没当天总统“消失”7小时的坊间传言,到不久前媒体抖出青瓦台挪用公款的猛料……这场风暴把这个国家政治的一些阴暗面,戏剧化地一一暴露出来。不少韩国民众开始忧虑国家的未来。韩国全国民主工会总联盟11月30日举行罢工,约3万名民众聚集在首尔光华门广场,举行烛光集会和游行,要求朴槿惠立刻下台。在集会现场的一位大学生对记者说,“我们担忧这个国家的未来,也担忧我们的未来”。

  分析认为,“有条件”下台抑或是弹劾,不论哪条路都需要较长时间,韩国政坛乱局恐将持续。这期间韩国政坛争斗不会平息,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安也将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