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212个村实现合作社全覆盖 “领衔”三农增收路

12.03.2015  14:29

  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7个,入社股金总额达2.3亿元,吸纳社员2.7万名,带动非成员农户9000户……这一组数字的背后,是鹤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多形式探索到依法规范发展的艰辛历程。

  近年来,鹤岗市通过政策扶持、领导包扶、典型引导等强有力的举措,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使全市212个村实现了合作社全覆盖。

   运营规范化  

   光串子”变成“聚宝盆  

  萝北县东明乡东明村玉米合作社理事长程新全回忆起当初组建玉米合作社的情形时说:“以前,我们这里有句俗语叫‘贩子倒贩子,倒个光串子’,农民售粮的大部分利润都被‘二道贩子’拿走了。成立专业合作社前,农民规模小、资金不足的种植模式,很难抵御市场冲击,一遇到价格波动或自然灾害,就会遭遇致命的打击。

  共同闯市场,共同抵御风险,才是唯一的出路。在上级部门的扶持引导下,鹤岗市一些种植大户开始组建合作社。2009年春季,程新全等8位农民集资近百万元成立玉米专业合作社,并推选出了理事长、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走上了产权明晰、制度规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之路。运营中,合作社与本村及周边300家玉米种植户签订了种植合同。程新全算了一笔账:农民将玉米卖给合作社,一亩地能比卖给粮贩子多出100元。

  东明村玉米专业合作社只是鹤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鹤岗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有了健全的理事会、监委会、全员代表大会等机构。

  “过去从种到收再到卖,全靠自己张罗。加入合作社后,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打开了,挣的钱也更多了……”种植户们纷纷说。

   告别销售难  

  运营中,这个合作社一边连着农民,一边牵着市场,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合作社通过“稻农+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不仅定期请专家现场为农民指导,还发展“订单农业”,从根本上消除了稻农种植销售的后顾之忧。

  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共种植近6万亩绿色有机水稻,所收获的稻子通过合作社统一加工后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成了消费者争抢的“香饽饽”,同时带动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近5万元。

  “以前种植普通稻子,品质不一,量还小,粮价自然高不了,为了卖上满意的价格,到处找销路。入社以后,我们不用再为找销路犯愁了,粮价也上来了,这都是合作社的功劳呀!”不少入社成员这样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拉长产业链“泥腿子”走向“新农村  

  走进东山区兴华村,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映入眼帘。宽敞的街道、绿化的树木、亮化的路灯……

  “以前农民被称为‘泥腿子’,现在兴华村大变样,村里人一个比一个‘洋气’!”说起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王晓东感触最深的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大作用。

  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兴华村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使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村已建立了小山农机、惠农玉米、利民养猪和资金互助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这4个合作社都各有独立的法人,且各算各的账,但在运行中,又都相互关联。小山农机合作社在促进全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将收获的玉米运到惠农玉米合作社,经深加工卖到全国各地后,又将加工后的余料运到利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过腹增值。而哪个合作社缺少资金,兴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就给予支撑。4个合作社的成立,解放本村劳动力450余人,扩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达2.2万元,较之前增收了1倍多。

  如今,兴华村村民富起来了,“每家都有沉甸甸的‘钱袋子’,村容村貌大改观,村里人变洋气了,再没人叫我们‘泥腿子’了!”王晓东自豪地说。

   绿色稻”成了“香饽饽  

  绥滨县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吸纳会员212户,全部实行订单农业。入社会员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市场”一条龙的良性发展格局。社员于友业的14公顷水稻加入合作社后,按照合作社推荐的品种种植绿色“绥粳4号”,每年增收5万元。

  运营中,这个合作社一边连着农民,一边牵着市场,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合作社通过“稻农+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不仅定期请专家现场为农民指导,还发展“订单农业”,从根本上消除了稻农种植销售的后顾之忧。

  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共种植近6万亩绿色有机水稻,所收获的稻子通过合作社统一加工后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成了消费者争抢的“香饽饽”,同时带动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近5万元。

  “以前种植普通稻子,品质不一,量还小,粮价自然高不了,为了卖上满意的价格,到处找销路。入社以后,我们不用再为找销路犯愁了,粮价也上来了,这都是合作社的功劳呀!”不少入社成员这样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拉长产业链“泥腿子”走向“新农村  

  走进东山区兴华村,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映入眼帘。宽敞的街道、绿化的树木、亮化的路灯……

  “以前农民被称为‘泥腿子’,现在兴华村大变样,村里人一个比一个‘洋气’!”说起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王晓东感触最深的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大作用。

  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兴华村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使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村已建立了小山农机、惠农玉米、利民养猪和资金互助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这4个合作社都各有独立的法人,且各算各的账,但在运行中,又都相互关联。小山农机合作社在促进全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将收获的玉米运到惠农玉米合作社,经深加工卖到全国各地后,又将加工后的余料运到利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过腹增值。而哪个合作社缺少资金,兴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就给予支撑。4个合作社的成立,解放本村劳动力450余人,扩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达2.2万元,较之前增收了1倍多。

  如今,兴华村村民富起来了,“每家都有沉甸甸的‘钱袋子’,村容村貌大改观,村里人变洋气了,再没人叫我们‘泥腿子’了!”王晓东自豪地说。(耿向文  邵晶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