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达沃斯展望杭州G20

29.06.2016  12:33

创新增长方式挖掘增长潜力

  人民网天津6月27日电(记者白真智 夏晓伦) 6月26—28日,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与此同时,距离杭州G20峰会还有70天左右的时间。届时,峰会将有哪些重要议题?全球治理又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世界经济又将注入哪些新动能?在达沃斯期间举办的“新动力、新起点:中国的G20愿景”分论坛,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的眼球。

 “新动力、新起点:中国的G20愿景”分论坛现场(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摄)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将于9月在杭州举行,这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当今世界,正在处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业态也是呼之欲出,创新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的方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前景不可估量。

  G20是公认的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关头,国际社会期待G20能够登高望远,有所作为,为世界经济排忧解难,为未来的经济引领航向,指明新的路径。

  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在论坛上表示,在刚刚结束的厦门第三次协调人会议上,各方已就峰会领导人公报框架、各领域成果要素等深入广泛交换意见,达成基本一致。他介绍,中方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作为峰会的主题,并设置了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的发展模式等四大议题板块。

  “‘创新增长方式、挖掘增长潜力’是今年峰会的核心任务,也是G20首次聚焦创新议题,我们将制定G20创新增长蓝图,抓住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结构性改革这些新的要素,新业态等带来的新机遇,从供给侧这个角度发力,从根本上解决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李保东说。

  李保东特别强调,这份蓝图不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强劲的动力,还将在相关领域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次中方作为主席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提出一个理念,还要有路线图,还需要有计划,因此我们这次还要制定一系列的行动计划来实现我们的理念。所以努力的做到有理念、有行动、有机制,共同为全球增长开辟新的路径。

  除此之外,作为今年G20峰会的主席国,中国还推出了多项创新议题和和内容。

  据李保东透露,此次中方推动将贸易投资摆上G20的议题并为此打造了G20贸易部长定期的会议和贸易工作组机制化的平台,这还是首次。力求投资双引擎的作用,制定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与G20全球投资政策的指导原则这是中方提出来的。对全球的贸易增长战略通过协调贸易投资的政策,采取便利化的措施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融资等举措,扭转贸易增长下滑的趋势。

  在推动包容联动发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议程上,今年的G20峰会实现了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议程制定的行动计划。在中方倡导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年4月的协调人会议发表了G20历史上第一份关于气变问题的主题声明,实现了杭州峰会的早期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将举办G20历史上最大规模的B20(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会议。“为G20领导人与企业家界以及各界的朋友有一个对话的渠道,我们要为这种对话创造非常好的条件和机会,使工商界的声音在杭州峰会能够得到更好的反映,我们希望能够看到他们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李保东表示。

  参加此次分论坛的还有作为G20智库会议的牵头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表示,他与G20各成员的智库专家沟通交流时,多数学者对中国主办G20峰会期待很高,希望拿出“中国方案”助力世界经济走出低谷。一些智库提议把G20机制化,推动G20向全球治理的长效机制发展。他期待在峰会上各方能认认真真讨论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就此交换意见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则表示,本次G20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中方牵头举办了贸易部长会议。同时,他还期待G20杭州峰会能兼顾远近议题,既解决诸如英国退欧等近期发生的事,又能制定长期议程,为G20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土耳其G20事务协调人Ayse Sinirlioglu对G20杭州峰会充满信心。她在论坛上表示,中方在峰会成果设计上富有雄心,既继承了安塔利亚峰会成果,又针对世界经济最重大的挑战有所创新。低增长、低产出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问题,中方提出的创新增长方式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良方,抓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在中方强有力的领导下,目前杭州峰会筹备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我对峰会成功充满信心。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时而智,在去年安塔利亚峰会取得的成果之上,通过我们主办杭州峰会、能够进一步推进G20的议程,聚焦世界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和突出问题。与各方共同寻找长效解决方案,贡献中国的智慧。”李保东表达了对此次G20会议的展望和期待。

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