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靶向施策体系拔掉“穷病根”

25.09.2016  13:03

  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不同特点和贫困人口的不同贫困原因,哈尔滨市正在实施的扶贫攻坚战中,动用了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政策兜底等多种措施,构筑起冰城扶贫靶向施策体系。

  产业扶贫+创业扶贫

  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延寿县华东种植合作社采取“贫困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吸收贫困户订单种植中药材,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带动158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588亩,每亩收益可达1500元。

  延寿的扶贫措施并非个案。如今冰城正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经营主体+贫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贫困农户通过以地入股、订单生产等形式享受股份红利和经营收益。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模式,让贫困户不仅能脱贫,更能致富。通河县鼓励贫困户以脱贫资本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联手种植、养殖大户借力脱贫。该县已建成扶贫基地32个,吸纳贫困户356户。数据显示,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电商扶贫产业,哈尔滨共落实产业扶贫项目252个,使1.3457万贫困人口得到精准扶持。

  与此同时,创业脱贫正异军突起。去年以来哈尔滨农民创业人数达1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8.2万人,仅劳务增收就达223亿元。

  基建扶贫+生态移民

  项目引路拓宽脱贫路径

  哈尔滨统筹推进贫困地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电力通信、安居民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全市累计硬化贫困地区道路171.28公里、新修桥梁645延长米;新建农民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5500平方米,新建休闲广场8611平方米;改造泥草房2962户。

  针对松花江沿岸区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情况,哈尔滨市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牵引,拓宽脱贫致富路径。以“旱改水”工程为重点,新建通河东部大型提水灌区,续建五常龙凤山等5处大型灌区;以“粮改牧”工程为重点,新建规模化奶牛、肉牛和生猪养殖场245个;以“粮改经”工程为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使沿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至40.7万亩……

  对于不适合人居的村屯,哈尔滨采取了生态改造或异地搬迁的扶贫方式。通河县建立了生态补偿脱贫机制,利用国家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补偿政策,发展大果榛子等林下经济,带动240余户贫困户整体脱贫;采取建筑用地置换的方式,对地势低洼、灾害严重的后辛家屯50户贫困户实施异地搬迁,已完成31户的搬迁任务。

  教育+医疗+政策兜底

  避免因学、因病、因残致贫

  在实施医疗扶贫行动,解决因病致贫、防止因病返贫的同时,哈尔滨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扶贫各项政策,对贫困家庭的在学大学生实施助学项目,通过发放助学基金、助学贷款,帮助其完成学业;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中高职在校生,实行免除学费等政策,“应助尽助”避免因学致贫。

  宾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县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出资110万元,对除低保户外的7370名贫困人口参保新农合实施全额补贴,使全县贫困户参合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对纳入新农合的贫困户在定点医院(所)就医,仅收取起付线费用。宾县还通过扩大贫困学生资助面,解决了全县590户、892名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生活费用等问题,有效解决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更重要的是,哈尔滨推进低保与扶贫“双线合一”,做到应保尽保。特别是对在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后,因病、因残、因智仍无法脱贫的特殊人群,逐步纳入低保范围,实施政策保障兜底。

  尚志市的做法充分诠释了兜底脱贫:对238户、909名低保、五保、残疾人特殊群体发放养老金、高龄补贴和残疾人补贴;对患有大病的36户贫困户优先纳入大病医保范围重点救助;将21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低保和五保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