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全力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作用

29.12.2015  10:45

  本网讯(宫丽敏)地里产出的果蔬和粮食,圈里养的鸡、鸭、鹅等,经过企业的加工生产,附加值会更高。这边附加值高了,农民愿种、更愿养;那边企业有了原材料,订单也像雪片一样跟随而来。

  这几年,林甸在从种养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产业链上做文章,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龙头“”基地,掀起“红盖头” 

  为了立足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这个县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品牌”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米、稻、薯、豆、畜禽”“五花”绿色产业,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业,全力构筑产加销全产业链条。

  在依托绿色资源优势上,这个县坚持围绕产业链生成抓项目,壮大涉农龙头企业,提升绿色食品加工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升。

  产品有了,如何能占领市场,闯出名堂至关重要。于是,县里从增强产业活力上开拓市场空间,构建专业营销队伍,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给绿色食品“”一个销售平台,不仅能卖出去,还要卖一个好价钱。为此,组织嵩天淀粉、兴海肉业等企业参加哈洽会、绿博会、绿色食品展销会等活动,产品得到广泛推介,品牌进一步叫响。依托林甸果蔬商会组建专业销售团队,构建果蔬销售信息网络。

  今年,林甸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已有3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4家。

  林甸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张婉琪说,下一步全县将探索“农超、农批、农校”对接机制,拓宽绿色食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加销全产业链条。

  合作社帮农户,“”上致富板 

  以往,农民渴望市场又怕市场。而今,有了专业经济合作社在农民和市场中间“穿针引线”,农户和企业托底了,不少致富网织成了。

  孙永军是红旗玉米种植合作社社员,今年入合作社后,他的3万元贷款一个星期便拔了下来。

  为啥这样快?原来,没入社前,需要的抵押条件很多,入社就不一样了,有合作社担保,银行自然敢放款了。

  如今,全县合作组织通过能人创办、企业联办、村集体领办等形式,提升了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同时,引导农户将分散的土地有序流转,扩大规模经营面积,切实提升农业效益。

  目前,全县已发展玉米、水稻、农机等各类农业合作组织168家,土地流转34万亩。

  下一步,全县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采取订单农业、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待地入股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三方共赢。

  基地连农户,壮大“第一车间” 

  在林甸县,示范园区产出的农产品,不再仅凭车间流水线来实现价值,而是“放大”了基地效应,变为城里、外地人休闲、观光的乐园。

  于是,果蔬、花卉、林草等高值高效作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一批批农业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的基地,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九寨沟风情园、农家棚室采摘,带起了农家一日游、餐饮业。如今,全县形成了粮食、畜牧、设施蔬菜等绿色特色优势产业,初步构筑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宽、加大产业化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发展订单、最低保护价收购、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共同体,初步构建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格局,壮大产业化“第一车间”,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

  在县里,以润琦果蔬基地为引领,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基地8处,带动棚室总量27833栋、陆地蔬菜种植6万亩,年产果蔬25.5万吨。

  为扩大产业化规模,县里创建了3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2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农户3万多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120个品种,认证面积134.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