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产业项目拉动县域发展 巧做“牛”文章发“牛财”

18.07.2016  18:13

  本网讯(赵敏黾) 2016年,是林甸县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时间节点。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林甸县带着2017年要“脱贫摘帽”的任务,辨真贫、改穷窝、断穷根,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细化33项具体脱贫措施,找到脱贫“金钥匙”。

  今年年初,林甸县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领导牵头,选派专职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工作机制,建档立卡,共筛查确定贫困户21212户,贫困人口56178人,并开展“六帮”立体式帮扶,对全县83个村实行定点帮扶,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幸福大院”的民生温度

  一年前,张淑香的安居梦,似乎还遥不可及。

  老房“服役”20多年,泥草结构,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女儿有智力障碍,家庭开销全靠丈夫外出打工,这个清贫的家庭无力顾及其他。

  靠着政府帮扶,张淑香住进了新家——“幸福大院”。不到100米的距离,却让她触摸到了幸福温度。东兴乡创业村的“幸福大院”共有公寓20间,每户40平方米,基本生活用品均由村里配齐,贫困老人拎包即可入住。今年年底,创业村“幸福大院”的280间公寓将全部建成,届时可满足近800位老人的住房需要。

  “幸福大院”模式似乎为林甸县“十三五期间消灭泥草危房”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如今,林甸县其他乡镇正以创业村为模板,为贫困老人谋划着更多“幸福大院”。

  如今,林甸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据了解,5年来,建新房,改老房,林甸县累计改造泥草房1.38万户、棚户区172.8万平方米,修建升级农村公路798公里,高标准绿化中心村屯170个。

  巧做“”文章

  依托畜牧业这一主导产业,林甸县发起了“牛财”。

  林甸县畜牧局制定了一个扶贫牛计划——托牛入场。通过畜牧局牵头,让贫困户与银行及社会牧场对接,低息贷款,买两头奶牛送进牧场,有个长期收益。

  畜牧局给农户算过一笔账,奶牛全托,把牛送到牧场,什么都不用管,一头牛年收益大约8000元;奶牛半托,需承担治疗、饲料等费用,一头牛年收益3000元左右。火箭村村民吕庆水说:“原来想贷款都带不上,现在政府帮忙贷,还有人替养牛,这好事我可不能错过。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526户接受扶贫牛政策,预计购牛5117头,计划新建扩建牧场22处。不仅如此,林甸县持续加快标准化规模牧场建设进程,完成伊利Ⅲ牧续建和龙佳二期5000头奶牛牧场建设,大力支持贫困户在奶牛托养、特色种养殖等方面进行创收。

  巧做“牛文章”,资金不可或缺。除联系银行为托牛入场的贫困户低息贷款外,林甸县还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带来资金支持。信用联社出台3项扶贫贷款优惠政策,针对贫困户的信用情况,提供年利率为1.75%和4.75%,最高额度5万元的贷款,以及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年利率6.75%,总授信2000万元,首批贷款800万元的贷款。

  产业项目拉动县域发展

  林甸县有27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20万,抢抓产业项目,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成了“断穷根”的关键。

  这几年,鹤鸣湖镇南岗村村民戚永彬变得异常忙碌。既要忙着种地,还要到当地温泉风景区上班。“上班、种地两份收入,家里两间土房,变成了三间砖瓦房。”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戚永彬笑得合不拢嘴。

  作为“中国温泉之乡”的林甸,去年旅游收入达2.14亿元,接待人数超140万人次,拉动就业岗位4000个。

  温泉旅游业,让林甸“”起来,而旱改水“以稻治涝”成为林甸县脱贫攻坚一项重要打法。调整种植结构,将旱田改水田,不仅能消除涝灾影响,还可为农民创收。今年将在5个乡镇16个贫困村发展水田5.1万亩,计划在2018年水田种植面积增加到60万亩,可为农民增收6亿元。同时,大力建设苜蓿示范项目,粮杂豆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要增加到30万亩。

  今年,产业项目建设更为林甸县脱贫攻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目前,全县新签约项目11个,总签约额26亿元,复工市级重点项目13个,已完成投资92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