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实施以稻治涝工程 涝洼塘变成丰产田

17.11.2014  11:15

        本网讯(赵敏黾)  大庆市林甸县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地势低平,土壤以草甸土、黑钙土和风沙土为主,排水性较差,加之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雨分配不均,极易形成内涝灾害。特别是2013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灾害过后,林甸县及时总结教训,紧密结合县域地质、水文、气候等实际情况,抓住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及北引扩建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探索出一条“以稻治涝”的新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内涝劣势转化为了发展优势。2014年全县共改造低洼易涝地块7.2万亩,平均每亩比传统旱田作物增收近700元,“  以稻治涝”工程成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惠民工程。 
        一是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按照“以稻治涝”的农业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量力而行,制定出台了《林甸县水田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全县水田面积达70万亩”的总体目标,近期规划开发水田18.4万亩(2014-2015年),远期规划开发水田29.26万(2016-2020年);编制完善《全县排水工程综合规划》、《涝区治理规划》、《农田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配套规划,结合国家政策和各地经济实际,进行科学部署和分步计划,确定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供水干渠工程骨架、排水渠建设以及泵站更新改造。 
        二是多措并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稻治涝”水田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水田开发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要求各乡镇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定期督促检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以涝区为重点的水利工程修复建设,清淤整治排水渠道30条、897.64公里,新建排水总干17.4公里,建设灌区雨水拦截工程7处,年可拦水600万立方米,可对3.2万亩水田进行补水;完善基础配套,强化育苗基地建设,提高催芽车间标准,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005个。通过水毁工程修复和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筑起主渠贯通、支渠畅通、“毛细血管”联通的排水网络,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良性循环。 
        三是广泛动员,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把去年涝灾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宣传“以稻治涝”工程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屯,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通过给村民算经济账,组织村民代表到附近水稻示范村“取经”,邀请农业专家现场释疑解惑等办法,使农民转变了观念,打消了顾虑,坚定了信心,纷纷对自家低洼地进行旱改水。以内涝灾害最严重的四季青镇为例,今年新增水田1.5万亩,水稻种植户接近900户,新改造的水田亩产近800斤、亩均收益达1200元,全镇农民水田开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是强力推进,着力提升科学化水平。充分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和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探索建立产学研联盟,专门研发适合本地的高产、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不断推动良种培育、高产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采取合作组织引领、种田大户带动、示范园区驱动等方式,推广使用平衡施肥、适度管水等配套技术,着力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是延伸链条,不断提升产业效益。依托实施“以稻治涝”工程,在拓展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向完善产业链条要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接洽吉林省陆河农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厂事宜,全力推动年加工10万吨、仓储10万吨的稻米加工企业尽早建成投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通过资金协调、项目争取、政策优惠等方式,促进原有6家稻米加工企业良性健康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继续叫响“嫩渠”、“稻香米”、“百米河”等大米品牌,重点培育“嫩江一号”品牌,打造一批“国字”、“省字”号著名商标,不断提高水稻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下一步,林甸县将抢抓“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有利契机,紧密结合尼尔基灌区典型区建设项目,深入实施“以稻治涝”工程,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面积,并在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