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河林区基层法院:植根沃土 司法为民

31.08.2015  12:50

        5月的黑龙江省柴河林区,群山披翠,松香袭人。在这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松涛林海之中,活跃着一支司法便民小分队。哪里有纠纷、哪家有难事,哪里有人求助于法律,哪里就出现林区法官们的身影,他们把对审判事业的忠诚和对林区百姓浓浓的爱,都融入到了定纷止争、为民解忧之中,“多跑趟腿、多花点心思、多为当事人想一想、多做一次调解工作”,看似平凡琐碎,却拉近了司法与群众的距离,赢得了林区百姓的好口碑,换来了林区社会平安和谐的新气象。

        ——林海深处聆听巡回法庭“法槌回响”。 柴河林区基层法院的法官们服务群众的足迹无处不在。不管是在林间地头,农家庭院,还是当事人的病塌前,从未缺少他们的身影。 2014年5月4日这一天,地处柴河林业局深山区的向日林场与以往不同,一向安静的场区办公室前围满了林场的职工群众。原来,柴河林区基层法院的巡回法庭开进了这里,对发生在该林场的一起盗伐林木案件进行公开审理。露天的法庭,一张方桌、一条长凳就是法台法椅,看似简陋,却不失庄严。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起,喧嚣的人群顿时静了下来。向日林场地处深山区,环境相对闭塞,当地的群众法治意识尚显淡薄,砍树做“木耳杆儿”,当地的老百姓并不以为然。所以当听说一向老实本份的李老汉吃上官司了,林场老百姓都想看看法官到底怎么审案,砍了几棵树到底给定多大的罪。法官深谙老百姓的心理,为了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在庭审中,法官将一些法律术语换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说,经法官深入浅出地释法析理,被告人李老汉才明白了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国家法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法庭上,这名老林业工人后悔做下了糊涂事。最后法庭判处李老汉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2000元,李老汉被当庭释放。主审该案的刘法官说:“我不想把这次庭审开成一个公审大会,本案被告人李老汉犯罪数额不大,只是因为他不懂法,才触犯了法律,所以庭审更加注重教育效果,借此警示老百姓,致富没有错,但一定要遵纪守法,乱砍滥伐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一直关注庭审的一名中年汉子说,“要不是亲身观看了庭审,我还不知道砍几棵小树就犯了法呢,以后真得引以为戒啊。” 这样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有普法意义的案件,柴河林区基层法院每年都要以巡回法庭的形式办上3、5件。

        ——社区居民配上定纷止争“专科医生”。 “法官进社区后,小纠纷、小矛盾在社区就可以解决,有了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更有质量了。”这是柴河林业局社区居民们的肺腑之言。 法官服务站走进社区五年多了,社区法官是柴河林区法院精挑细选出的业务骨干,平时在院里工作,每到周六、周日或社区居民有法律需求的时候,社区法官就进驻到工作站与人民调解员一起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社区法官除了举办法制讲座、开展诉讼指导、调解民事纠纷外,法律咨询的工作要相对多一些。“前些年,居民们‘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很多,最近这一年,居民的法律素养提高了,有时咨询的问题我们还真得仔细琢磨琢磨才敢回答呢。”工作站的王成利法官说。 2014年5月18日,又逢星期日,繁荣社区的李女士一早就迫不急待地走进了法官工作站。原来,李女士借给邻居郭女士3万元已有3年之久,李女士多次催还借款,可郭女士总以种种理由搪塞。李女士曾想过走法律程序,但又不愿与郭女士对簿公堂。在李女士一筹莫展之时,有人提醒她去找社区法官寻求帮助。李女士怀着一线希望找到王法官。王法官安抚着她的情绪,认真倾听她的叙述,又仔细询问了几个细节问题后,王法官约来郭女士,耐心地给她讲法理、讲情理、讲道理。第二天,郭女士主动地将借款及利息共计31,200元归还给了李女士,两人又成了一对睦邻。李女士动情地说:“社区法官既解决了我的困扰,又未伤邻里和气,让我感受到社区法官确实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来了。” 这样的法官服务站在柴河林区有2个,主要负责诉前调解和普法宣传,每年定纷止争都在50余件。

        ——科技助力化解百姓“出门难” “柴河林区基层法院的服务真给力,不用到远隔五百多里的中院去开庭,我的上诉案子在柴河就能开庭审理了。”当事人冯远高兴地说。冯远是一起合同纠纷案件的上诉人,主审一审案件的吴法官考虑到冯某生意繁忙,便主动与林区中级法院沟通协调,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困难,中院决定采取远程视频的方式审理该案,这样既省去了冯远往返柴河和哈尔滨的旅途之苦,也为其节省了时间和费用。2015年1月14日,随着法槌敲响,远程视频庭审正式开始,中院主审法官和上诉人冯远及其另一方当事人及代理人通过高清摄像头和音频设备进行了无障碍沟通。庭审图像十分流畅清晰,声音清楚,犹如在现场“面对面”质证认证,庭审过程十分顺利。 这是柴河林区法院首次通过全省法院三级联网技术协助中院审理案件,不仅方便了当事人诉讼,也大大减轻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是柴河林区基层法院加快数字化法院建设、提升司法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 ——走下高堂犁好“法官责任田” 听说王老太的赡养费未给付到位,下班之后,承办该案的胡法官绕道到老人的子女家帮老人催一催;法官们定期走进校园、走上街头、走进企业,宣讲法律知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涉法问题;不定期回访老弱病残困当事人,帮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走近贫困学生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柴河林区民风纯朴,“能调则调、多调少判”成了林区法官和谐化解林区社会矛盾的不二法则。 “要不是王法官多次做另一方亲属的工作,我的赔偿款就真的拿不到了,我感谢王法官要回了我的救命钱!”拖着残疾的腿,当事人王力攥着王法官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 2014年初,一起交通事故使重度伤残的王力成了原告,肇事车主张晓军成了被告。事故发生后,张晓军已将家中所有的积蓄都付了王力的医药费,一台微型货车也被法院依原告申请保全。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王力一家的日子过得更是举步维艰。面对这样两位当事人,承办该案的王银环法官也异常纠结,“判不愁判,愁的是判后被告无能力履行,原告急需的赔偿款也将遥遥无期。”法官的责任感促使她不能一判了之。就是这样难啃的“骨头案”,硬是让她在临近审限的前两天给调了下来。她在多次往返双方当事人家调解的路上,因为思考案情走神,险些被一辆急速行驶的摩托车撞伤,事隔多天,她仍心有余悸。结果是,被告张晓军在亲属的帮助下,将22.5万元的赔偿款给付了原告王力,同时张晓军将保全的货车取回,继续搞运输经营;效果是,通过调解该案,让本已绝望的两家人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多为当事人想一想,再做一次调解努力,这样的想法让我在面对‘两难’案件时,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王银环法官不无自豪地说。

        “面对来法院求助的群众,我们要求法官不吝惜语言,充分释法答疑做好诉讼指导。对有特殊困难的当事人,我们想尽办法为其提供诉讼上的便利,让群众打一个既经济又有尊严的官司。”院长刘涛如是说。 柴河林区基层法院的法官们,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却收获着由衷的幸福,体验着别样的精彩人生。他们用朴实的行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走进了群众的心里。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了林区的土地上,汲取着大地母亲的营养,同时也将浓荫覆盖在脚下的土地,庇护着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