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校友异乡聚会 共同缅怀母校恩情

06.03.2015  18:13

          哈工大报讯(竺培国 文/图)1月28日,6位1956年入学、现定居美国的校友在旧金山地区举办了一次校友聚会。从重庆市考入精密仪器系的竺培国、从福建考入精密仪器系的蔡双溪、从广东考入精密仪器系的杨适和从上海考入精密仪器系的陈敏夫妇、从上海考入机械系的叶奕锽、从上海考入机械系的沙尚懿6位校友参加聚会。
          古稀之年相聚异乡,校友们都十分高兴,话题自然离不开母校的发展和变化。竺培国向校友们简要介绍了母校发展的近况、一校三区的发展状况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校友们兴趣盎然地询问,对母校的发展进步表示由衷的高兴。校友们还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上个世纪50年代在哈工大学习生活的情况。大家认为,当时物质条件那么差,政治运动频繁,但是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劲头却一直高涨,在母校学到了真本领。李昌校长提出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对广大师生都是一种要求、一种规范。校友们还记得,即使白天参加劳动,晚上仍然补课。尽管国家经济不发达,但学校仍从苏联购入现代教学仪器设备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掌握其原理和应用方法,所以当时哈工大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毕业后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校友们表示,虽然定居在国外,但都能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并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大家都希望母校不断发展进步,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有的校友还表示,要保持身体健康,争取2020年百年校庆时回到母校祝贺。
          受聚会气氛的感染,竺培国即席写诗8首,以志纪念。

          56级校友异国聚会有感

          一

          汇入工大五九载, 稚气学子鬂已白。
          相聚异乡话流年,抚今追昔畅抒怀。

          二

          为学苏联赴北疆 1 ,地冻天寒难阻挡。
          一心学习新知识,进军科学任敢担 2

          注:(1)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哈工大是学习苏联高教制度的样板。能够到哈工大读书,是众多年轻学子的心愿。
          (2)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使我们感到肩上承担了重任。

          三

          苞米高粱充主粮, 土豆白菜终年尝。
          六节连上饥肠转 1 ,夜深灯下读书忙。

          注:(1)每天上午连续上6节课,每节课50分钟,还要记笔记,加上课间休息时间,直到下午1:30才能吃午饭,早已是饥肠辘辘。晚上则是经常11点左右才回宿舍。

          四

          虽有“运动”不间断 1 ,“三基”训练得真传 2
          五年学得真本领,各奔西东成骨干。

          注:(1)我们入学期间,经历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1959年“反右倾”等政治运动。
          (2)“三基”是当时学校提出的要求,是指对每门课都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五

          下厂专心搞革新,留校乐教育群英 1
          十年“文革”受压抑,忧国忧民赤子心 2
          注:(1)毕业后有的分配到工厂,有的留校任教。

          (2)十年“文革”中大家受到冲击,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仍担忧国家前途命运。

          六
          改革开放弃“左倾”,富民强国科技兴。
          聪明才智得展现,成果累累与时进 1

          注:(1)大家在“文革”后都获得不少成果的奖励。

          七

          发展经济为核心,神州今日面貌新。
          岁月匆匆不饶人,暮年悠悠享亲情 1

          注:(1)大家都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不时与子女相聚享受亲情。

          八

          我辈经历虽可叹, 一生坦然无愧憾。
          可喜儿孙皆有为, 后生可畏世常态。

 
左起:叶奕锽、沙尚懿、陈敏、蔡双溪、杨适、竺培国
 

编辑:刘培香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