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革破桎梏 百年老厂造船忙 探秘北方船舶公司

28.12.2014  12:20

  □刘光东王颖本报记者桑蕾

 12月的哈尔滨,大雪日,北风吹得正紧。松花江边,大雪打着旋儿飞舞,让人睁不开眼。江水覆盖着皑皑白色,早已冻透。结实的冰面仿佛在告诉人们与流水有关的一切都被冰封了。然而,在哈尔滨北方船舶公司临江的厂房中却传来呲呲的电焊声、轰隆的机械声以及人们的交谈声。
        每年一到11月份就进入冬休的船厂,为啥还这样忙活?
        探秘:冬天还在加工的船厂
        北方船舶公司有两间大厂房,都临江。一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红砖墙、高举架;另一间建于2013年,是现代的三跨大棚。别看年代相差久远,有一点却相同——就是没有大门。为啥?因为造船都是在开春之后,春暖花开,天气正好,工人师傅造船时挥汗如雨,车间没有大门——凉快;而且,船体大,没有大门出入更方便。
        记者采访时,江风漫卷着大雪。一位工人师傅正在三跨车间门口挂棉门帘。车间里没有暖气,仅靠几个火盆取暖,工人们肥大的工装下是厚厚的棉袄棉裤。
        在红砖的老厂房内,记者见到了船厂退休返聘的老师傅李天茂。他正在看一艘海事巡逻船图纸。他对记者介绍说:“这是给呼伦贝尔市港航管理局建造的船,20米长,船体已经建造完毕,下一步要进行内部包装了。”
        李天茂告诉记者,从今年夏天开始他们就总加班,经常加班到晚上11时,船坞这边露天生产,灯火通明。可是谁也没想到12月还需要加班,这对于已经习惯冬休的船厂职工来说可是破天荒第一遭。可职工没有怨言,为啥?工资高了呗,一线员工能开到6000多元,这让大伙儿干劲十足。
        6000多元对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来说并不算啥,可对船厂的职工来说真心不易,就在一年前,船厂上下都没活干,开出工资都难。仅一年时间,船厂的订单总额突破1.3亿元。
        “船厂最好的时候一年也就交三四艘船。可今年,就在船坞的岸边,那船下水就像下饺子似地交出12艘。每次交船,岸边都挤满了船厂职工。超过4艘之后,个个都寻思还能再交吗?边怀疑,边盼望,边加班。”党工部长张凤荣的话真切又形象地道出了职工的心声。
        揭秘:体改技改打破旧桎梏
        北方船舶一年大变样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
        2013年10月,北方船舶来了个女能人杨海清。外抓市场,内抓改革。抓市场,就要在力保黑龙江市场的前提下走出去,在先后承担了本省的数条造船任务后,北上海拉尔,签下呼伦贝尔市港航管理局三艘船;南下辽宁,与当地企业竞争,抢下了丹东航道管理处的中朝界河航道管理工作船订单。累计1.3亿多元的订单创造了北方船舶建厂以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在公司内部,尤其是生产一线梳理工作流程。总经理杨海清对记者举例说:“以往我们将船体设计分为生产设计和技术设计,生产设计归船厂,技术设计归设计院。可是在实际建造时,这两方面很难明确区分,加之双方没有通气,造成问题后又互相推诿,就会延误造船时间。今年我们整体打包给设计院,又派老师傅去和设计院提前沟通,问题迎刃而解。”
        杨海清将这一思路解释为以前是想什么原因没做好,现在是想怎么能做好。思路一变,结果大为不同。这种做法也被杨海清应用到车间的劳务改革上——以前是按工时算钱,如今是工时和绩效同时进行。多劳多得没错,但又好又快更要提倡。
        北方船舶坐落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小岛上,厂区外的居民都是船厂的职工,父一辈子一辈,思想相对封闭。杨海清在厂内雷厉风行的改革,加大对一线职工的工资倾斜,坚决清退不作为职工,给全厂人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而1.3亿多元的订单更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李天茂师傅就对记者说:“给内蒙古建造的三艘船明年要一起交工,到时候一起下水。那是啥景致?肯定老轰动了。”
        蓝图:全面改革抢市场
        除了1.3亿多的订单,更让杨海清得意的是南飞的老师傅们开始纷纷回归。
        北方船舶公司其实很有名气。1895年建在松花江北岸的江北船坞就是它的前身,一直以来都在打造黑龙江内河水系所用船只。解放后收归国有,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全国14个省市及前苏联累计修造船只1200多艘,技术实力非常雄厚。2000年北方船舶与其他23家企业一同组建了黑龙江航运集团,成为省国资委的重点企业。
        “我们企业的几位技工师傅在黑龙江造船行业中都非常有名望。以前厂里活少、工资低,就有人辞职南飞了,今年厂里效益好,他们就带着自己的团队回来了。厂里也欢迎,一是能节约工时,二是要向职工表明今后企业要市场化、竞争化。”杨海清正试图将改革思路在北方船舶的方方面面渗透。“比如说一艘船签了订单后,什么时候采购何种原料都要记录好,最后用数据来证明什么时候采购价格最低以及采购时间最合理,以此确定最佳的采购时间。”  杨海清说自己的大数据思维将在明年实施。在她的心目中,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而最好的管理就是企业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偏离轨道。
        除了对企业内部的改革,抓市场至关重要。杨海清常说市场不等人,“东北三省一区的内河市场是我们近期的路线图,今年我们已经在辽、蒙拿到订单,明年要延伸到吉林。我们还想再打感情牌,主要看中的是部队的造船任务和俄罗斯的内河船运市场。近些年我们每年从部队拿到的订单仅是全部定额的一小部分,明年要盯紧这个蛋糕。俄罗斯的船舶有78%超期服役,内河市场有很大需求,我们想凭借和他们的历史渊源再次抢抓市场。”
        说起明年的计划,杨海清思路特别清晰,但她想得又不仅如此:当代的制造业如果还停留在抢订单那就太没前途了。制造业要学会引导消费,要与设计院捆绑发展成为一个造船业的平台,由我们来告诉产业上游的材料提供商我们需要什么,告诉下游的客户什么材料才是最好用的,引导他们用何种设备、采用何种风格。引导客户的付款进程,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北方船舶的发展蓝图已经在杨海清的脑海中绘就,北方船舶今年的奇迹还将继续。

编辑:朱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