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走出的兵棋专家张国春:热血和生命书写棋卒人生

21.04.2015  10:05

  褚振江 罗金沐 记者 闫一菲

  没有硝烟,不代表没有战争,没有枪林弹雨,也不代表没有流血和牺牲。

  用无声系统驱散战争迷雾,用智慧方程破译打赢密码……多年来,他像一个勇往直前的棋卒,一直致力于我国大型兵棋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在这条强军报国的路上,他始终默默坚守,从不言退。可在2014年10月15日,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45岁的他倒下了,累倒在矢志奉献一生的兵棋阵地上。他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出“棋”制胜的时代战歌,用生命诠释了“战士最高荣誉,是倒在报效国家的战场上”的铮铮誓言。

  他,就是我国兵棋事业的拓荒者,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原副主任张国春。他和团队面向战场、瞄准实战,打造了我国首个实战化大型兵棋演习系统,被誉为“中国军队训练领域的一场革命”,他也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人们称他为——“献身强军实践的兵棋专家”。

  他大脑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事业和职责深深地镌刻在上面,无论怎样都不会磨灭

  2013年7月,张国春岳父病逝,办丧事过程中,他接到出差的指示,二话不说张国春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去执行任务。由于任务重大,时间紧迫,连续奋战后张国春头疼眩晕,两眼严重充血,可为了演习的需要,他咬紧牙关,强忍病痛,慢慢的,演习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在他眼中越来越模糊了……最后他只能在助手唐宇波的帮助下完成战场报告系统修改。

  “任务结束的当晚,总部要一个汇报材料,我们是一早的飞机,回到北京再改也来得及,可6点多钟我去的时候,他还在改稿子”,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可一想起当时的情景,唐宇波就红了眼眶。“他说把它改完,留给总部的同志之后再走。”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是张国春生前的最后一次出差,两个月后,医生给他下了住院手术的通知。

  其实,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张国春的健康一直在透支,在此之前,他的眼睛也常常出现肿胀、充血、看不清东西的状况,但他并未在意。执行任务结束回到北京,眼部充血的症状越加严重了,感到身体再也挺不住的张国春这才到医院检查。被“疑似脑胶质瘤”的检查结果震惊后,张国春首先想到的不是尽快确诊治疗,而是瞒着单位和亲人,抓紧到办公室、研发室梳理材料,总结工作。就在准备手术前,张国春了解到手术后可能会失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说服妻子谷迎宾给他四五天时间,加班加点将系统资料进行整理,并作了详细备注,交给接替的同志,他说:“不能让这些宝贵的资料在我手里断了档。”第二次手术后,张国春大脑记忆受到严重损伤,为了锻炼记忆力,他拿单位电话号码本背同事的电话,试图把人和名字对应起来,还想着有一天能回到岗位上,“就算今后我不能编程了,但我还能帮大家整理资料。”

  2014年年底,张国春所在的兵棋团队获得全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一代革命军人”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表彰。颁奖典礼上,兵棋系统总设计师也是张国春的博士导师胡晓峰教授给观众展示了他用手机留下的张国春最后一张照片:开颅手术后,张国春脑袋上缠着层层绷带,嘴角微泛笑意。

  其实,当时的张国春已经丧失部分记忆,神志也不完全清楚了,同事们去看他,谈到要去执行演习任务的事情,他在病床上就开始一直念叨:“他们都去演习了,本来我也要去的……”听着他呢喃话语,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潸然泪下。“我当时就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他大脑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事业和职责深深地镌刻在上面,无论怎样都不会磨灭。”胡晓峰感慨地说。

  他是无声手枪,平时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关键时刻拿得出手

  暮春四月,记者来到国防大学兵棋大楼107室,这是张国春生前的办公室,同事为纪念缅怀他,这里被原封不动的保留着。他用过的电脑、办公桌依旧,打扫得一尘不染,办公桌上放着几瓶眼药水和止疼片,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空气中仿佛还散发着他的气息,从中依稀可以捕捉到张国春不断求索前行的人生轨迹。

  广袤的黑土地上,从不缺少血性男儿。张国春就出生于我省齐齐哈尔市的克东县,这里滔浪林海、英雄辈出。张国春从小就刻苦懂事,品学兼优,1987年9月,高中毕业的他,以高出录取分数线44分的成绩,放弃重点大学,毅然决然报考了军队院校,从此走上了从军报国的道路。

  如何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如何提升我军在实战状况下的打赢能力?这些成为摆在新一代中国军人面前的严峻课题。作为一名“既懂军事、又懂技术”的学者,张国春的脑子像一台雷达,时刻搜索运转。很早他就敏锐地察觉到体系问题、体系效能评估问题是未来本学科的发展方向。2003年,美国兰德公司发布了2份报告,提出了体系作战的思想。张国春跟踪这一信息后,异常兴奋:“我现在也在研究体系作战,我们不比他们差。”不久,他就以“体系效能评估研究”作为论文题目,开始研究和探索这种大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胡晓峰总设计师说,当时这是一项国内外都比较前沿的课题,起初担心张国春的基础能不能完成这项课题,但他勤奋,“他就是扎扎实实把每一篇文献读完,扎扎实实做实验做研究。”

  2007年1月,全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研发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解放军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一项重大工程,张国春是最早一批进入兵棋团队的技术骨干。

  兵棋系统研发之初,既无成功经验可学,也无现成资料可查,如此严酷的现实反而激发张国春的壮志雄心,他说:“我们就是要从观念和技术上全面打破国外‘紧箍咒’。”没有理论借鉴,他就艰苦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系作战仿真的构想,实现了仿真技术与战争实践体系化融合的方法突破;没有现成技术,他对以往作战模拟模型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并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成果;没有数据积累,他就和同事们从一兵一车、一炮一弹开始,逐条逐项采集核对,为兵棋系统研发提供了基础支撑。

  国之重器,以命相许。从工程启动的那一天,张国春和他的战友们开始没日没夜、没有节假日的紧张奋战。在这场攻坚战中,作为主管核心系统设计的张国春,不敢有丝毫懈怠,始终在与时间赛跑。期间,张国春和他的战友编写了上千万行计算机代码,设计了数百例的军事规则,完成上千万条军事作战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可谓苦心孤诣、费尽心血。

  “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更大的付出,同时还要不计名利。”教研部总工程师司光亚说,虽然意义重大,但兵棋成果大多不能公开发表,张国春做的是隐姓埋名的学问。“很多打底子的事情,不太显山露水,但却是那种咬紧牙关努力的沉重活计,他都默默承受”,科研上刻苦攻关、任劳任怨,可生活中,张国春是个寡言少语的“隐身人”,因此,同事形象地称他为“无声手枪”,“他平时话不多,但思考很深,做事踏实,关键时候拿得出手,虽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

  他全部人生浓缩成一个大大的“人”字,一撇是忠,一捺是爱

  忠诚无言,心中有爱。张国春在军人铮铮铁骨的背后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和妻子谷迎宾结婚22年,从没吵过一次架;即使加班再晚,张国春每天都要早起,为妻子和女儿热上牛奶;数九寒天里,张国春披件薄毛衣,把刚刚出锅的热面条,端到屋外挑起来吹了又吹,为的是让妻子吃上一碗可口的早点好赶路上班;为给上初中的女儿补习,远在外地出差的张国春,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每天抽半个小时打电话给女儿辅导数学题。张国春就是这样一直把对家人绵长和深沉的爱埋在心底。

  张国春还是一个大孝子,虽然无法经常回克东老家,但每隔段时间就会寄钱给老家的父母。对家乡他更是深深怀恋,“他最爱吃老家的豆包了,到饭店一定要点东北菜吃。”重病后,谷迎宾带张国春回了趟老家,虽然记忆受损,张国春仍循着童年的记忆执意找到了位于郊区的老房子,“他像个小孩子一样,特别开心,把拍下的照片看了又看。”

  “因为工作忙,家里他顾不上,但我知道,他心里有我,有这个家”,在张国春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谷迎宾深情地说道:“对他的全部回忆浓缩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一撇是忠,一捺是爱;起笔是忠,落笔是爱,忠和爱写满他短暂而又辛劳的一生。”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张国春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浮躁的五颜六色掩住了光芒的、不曾炫耀的军工世界,看到了一群在和平年代枕戈待旦、把使命和事业看得高于一切的共和国军人,看到了一支心系国家、民族安危,攻关克难的“兵棋劲旅”。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