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余永定、邱晓华等激辩经济真相

28.07.2015  16:34
2

  

  7月25日,由网易财经主办“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如期举行。在2015年这个规划之年,既为“十二五”收官,亦为“十三五”筹划,大会吸引了中内外政治经济届的决策者、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等近千齐聚北京,共商“中国经济的下一个五年”发展大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耶鲁大学陈志武、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依次登台建言献策。

  艾问传媒创始人艾诚受邀主持开幕并对话四位经济学家陈志武、余永定、邱晓华以及张军对话,以下为部分实录。

2

  

  艾诚:四位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也是今天的主题,“经济学家”。什么叫“经济学家”,基本定义是“一个经济学人有原创的经济学原理”,我们期待各位在稍后在阐述对中国经济的态度中各抒己见,客观独立。那么四位对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态度究竟是乐观、悲观还是谨慎乐观?为什么?

  陈志武:比较悲观。2012、2013、2014,一直到今年,实际上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年初头几个月总是面对一些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挑战,接下来就开始在政策方面做出反应,货币政策和财政,都做出很多反应,第三季度慢慢就开始改善,增长速度回调很多,第四季度基本上就进入了比较高兴、比较自满的状态,等待下一年再重复。当然,今年基本上又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在做,我们更关心的一个问题,从学者和决策者的角度来讲,这个循环到底能持续多久,每次走一轮循环,我们以往谈到的那些结构性问题都变得更加严重,因为每年要刺激几次,我们原来说,宏观负债水平太高,必然会更高;货币流动性增加太多,必然也会更加严重。依此类推,尤其我们原来总说,之所以政府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就是因为有的时候市场会失灵。当然,我们现在可能都忘记了,我们以往强调的是“有的时候”市场会失灵,但现在我们把它变成,不管是股市还是经济,还是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有一点点下行的压力,我们就进行干预,这个时候不再是什么“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才去做,而是常态性的,政府总在做,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刚才李若谷行长说到的,他讲得比较多,一个是基础设施,“铁公基”继续有很多可以投资的空间,另外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资又严重不足,当然,李行长不是经济学家,他没必要像我们那样去把背后内在的驱动力搞清楚,但我第一个反应,我想,这不太奇怪,因为“铁公基”把整个中国社会这么多资源都占用了,教育也好、医疗也好,哪里还有资金去做更多投资?尤其他也说到,没有投资怎么会有消费?在我们的经济学里可能会说,一个是存量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增量的问题,我们谈投资太多更多是从增量层面讲的,他说,没有投资怎么可以有消费?当然,对经济学训练不是太多的人来说,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没有投资怎么会有消费呢?而我们强调“投资太多”是相对于现在的存量来讲投资太多了会怎么样,而不是说不要投资,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当然,我讲得有点太多了,所以我之所以悲观,就是因为这种过去几年一直以来的做法,不管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目前,坦率讲,我并没有看到有太多努力,除了谈以外,在这种论坛,大家都说以外,真正在改革层面,目前还没有太多迹象让我们看到过去四年一轮轮重复的循环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改变,所以正因为这一点,这些结构性问题一直被不断地推大,不断地加大,一直大到最后真正不能这样做了,有一场危机了,才会真正有动力去做根本性的调整。

编辑: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