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不急就业 “慢就业”背后潜伏何种玄机?

29.11.2015  12:41

  素苗/东方IC

  进入年底,每年一度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进入关键阶段。另一方面,“慢就业”一族却正在悄然壮大。一些毕业生以“充电”、游学、支教、自主创业等形式应对匆忙的就业大潮,以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有专家指出,“慢就业”代表着大学生对被动就业、盲目就业的反思,由关注就业效率转向就业质量,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念理性化、多样化的转变。但也有质疑提出,这是90后逃避就业压力的表现。

   机会不好就再等等

  按照往年惯例,11月已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一个高峰期,部分国企的三轮面试进入最后阶段,许多在暑期就开始校园招聘的企业陆续发出offer(录用通知)。

  而南京市一所重点高校的英语系研究生潘雅君现阶段的主要精力仍然在毕业论文上,“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还是再等一等吧。”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近期公布的数据,虽然毕业生总人数有所减少,但2016年毕业生就业压力未有减少。截至11月13日,江苏省内本科专场招聘会总需求数达3.3万人,研究生专场招聘会总需求数近万人,比去年的本科生4.2万人和研究生的1.9万人用人需求,有明显下降。

  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分析,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正达到峰值,加上宏观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依靠经济高速增长的就业“红利”逐步消失。

  “外企都在裁员,很多国企、民企也缩减了校招名额,今年大家找工作情况并不理想。”潘雅君面试过的一些企业要求先实习三个月再决定录取与否,她觉得实习这么久,太浪费精力。

  潘雅君的目标是考公务员或者公立学校教师编制,但感觉今年准备的并不充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机会,她会选择推迟就业,认真复习。

  “换工作牵扯很多因素,与其将就,我更希望第一份工作就能一步到位。”

  与潘雅君类似,今年6月已经毕业的陈慧就推迟了自己的就业计划。今年3月,新闻专业的陈慧被一家中央媒体录取,并派往海外参加入职实习。“这是以前在校的暑期实习无法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我发现单位的工作机制并不适合我。”

  而陈慧此前在去台湾旅游时,曾参加了养老文化村的志愿者服务,她对养老村的运作方式研究很有兴趣,在与导师沟通后,陈慧最后放弃了签约。目前她正在比利时参加一个短期的学术项目,并正在申请攻读海外博士。

  “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至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陈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