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成长】2016届毕业生代表讲述“我的大学我的梦”

12.07.2016  12:36

      哈工大报讯(商艳凯/文 钟合/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嘱托哈工大学子“要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就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每年,我校都会有大批的优秀学子牢记嘱托、怀惴梦想,奔赴世界各地,投身国家建设前沿。我们从2016届毕业生中选取了不同领域的毕业生代表,通过他们自己的讲述,分享个人在大学期间的成长经历、人生收获和感悟,以此激励更多的哈工大学子敢为人先、锐意创新、追求卓越,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探索和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毕业啦!(资料图)

讲述人1: 材料学院硕士毕业生 陈加运

毕业去向: 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800所工作

      时光匆匆走过,转眼间我已在哈工大度过了6个年头,这一路上有许多的眼泪与汗水,有许多的欢笑与烦恼。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和哈工大之间珍贵的回忆与情谊。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是哈工大的校训,也是我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学校严格的教学造就了我勤奋的习惯,从最初无法听懂工数课,到成绩一路向前并成功保研,让我的大学生涯充满了“悬梁刺股”的拼搏;从早到晚安排满了的课程以及实验,让我的大学生涯充满了“早出晚归”的回忆;从正心到诚意,自习教室一座难求,让我的大学生涯充满了“严阵以待”的难忘。在6年中,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课,我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硕士阶段进入课题组的锻炼,在导师悉心的指导下,我每天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在专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6年中,我担任过生活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还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每学期繁杂的学生工作和课业任务一起,我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但那段时间锻炼我我最多的是合理分配时间和高效完成工作的能力。室友们的彻夜长谈、考试前夕的集体自习、课余时候的江边野炊、球场上尽情地奔跑,6年的生活让我和同学之间建立起的深厚友谊。我感谢遇到的每一名同学,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同走过,你们让我的青春如此丰富多彩。

      可以说,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在哈工大度过,这里教会了我丰富的知识,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在这片校园里,我收获了最珍贵的友谊和最美好的回忆。感谢母校,让我在最美的年华遇见最美的你!毕业在即,作为哈工大的毕业生,即将步入航天领域进行工作,我将带着母校教会我的一切,时刻牢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坚守哈工大规格,在工作岗位继续发扬哈工大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再谱新的篇章!

雄伟的主楼(吉星 摄)


航天专场招聘会(商艳凯 摄)

讲述人2: 交通学院硕士毕业生 刘翰宁

毕业去向: 到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工作

      转眼,这已是我在哈工大的第6个年头,但每每一闭眼我仿佛就能看到第一次踏进校门时那个一身稚气的小姑娘。2009年,我开启了在哈工大6年的大学生活,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会担任4年的团支部书记,与27位兄弟姐妹共同走过我的青春岁月;并不知道能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回到家乡支教一年,鼓励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并不知道会成为一名兼职辅导员,与100多名学弟学妹携手奋战在成长的第一线。当时,我只知道我来到了梦中的哈工大,我要在这里度过我的青春。

      我还记得刚进校时的迷茫和找不到大学学习节奏的焦急,我的导师和班主任帮我规划大学4年的学习目标,调整我学习的方法。专业排名从第19到第1的背后,是无数个冬日清晨刺骨寒风中背单词的坚定,是不分假期在主楼自习到大叔锁门的坚持,是每节课后在教室门口堵住老师询问的坚韧,是每次课程设计为了交上完美答卷连续刷夜的坚毅。而当进入学习状态,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切都变得容易了起来。追求卓越的过程很累,但我想做一个功夫到家的学霸,一个规格严格的哈工大人。

      还记得大一班干部竞选时许下的诺言:“给我一个信任,我会还给大家一个强大的0932201”。此后几年,班级获得校“三好班级标兵”等多项荣誉,我也获得了校“十佳团支书”称号。但在我心里更有分量的是那些与班级同学互相搀扶一路走过来的点点滴滴:大一第一场雪,大家兴奋地跑到操场打雪仗;一起举办有800多人参加的魔力飞毯大赛;为备战集体舞大赛,全班连续一个月6点起床在操场训练;道勘实习时,帽儿山下的小山庄里,大家干完活咬着牙拼命跑回住处抢饭……4年的时光,我尝试着用心去感受每个人成长的需求,用真诚和爱换来每个的信任和支持。

      本科毕业,怀着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愿望,我作为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回到家乡支教一年。我担任两个初三班级的语文老师和副班主任,而我的学生90%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和外界交流的媒介是电视和网络,他们对山外面的世界好奇又渴望。于是我跟他们讲我的大学,我的大学生活,他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本来我带的班级成绩并不好,没有升学要求,但是在我的激励下,最后有20多名学生考上了高中。在当地老师眼中,这是哈工大人在当地创造的一个奇迹。

      我相信“世界变得美好,不是因为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恰恰是因为很多人都做了一点点”,我努力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担当起自己的未来,担当起集体的现在,担当起祖国赋予青年的重任。我愿做一个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有着“工匠精神”的哈工大人,今日如此,日日皆然。


校训石(商艳凯 摄)

支教的日子(商艳凯 摄)


讲述人3: 机电学院硕士毕业生 李永强

毕业去向: 以团队科技成果创办艾果机器人有限公司

      回顾在哈工大学习的这6年时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四期间加入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并参与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经历。制作参赛用的机器人需要花将近一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我们的工作时间长期都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但是16个队员都坚持到了最后,虽然因为决赛的失误只给予了我们一个全国亚军,但是我们仍然向全国高校展示了哈工大的实力。短短两年时间,队员们有的已经是公司创始人、有的已经成为企业、部队和研究机构里面的核心骨干,还有的已经留洋海外。

      大四一年的经历同样培养了我突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两年研究生期间,我曾多次受邀参与企业或团队的创新项目或产品研发,在研制一款为残疾人实现康复训练的轮椅车期间,我多次与残疾人交流并深刻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无助。因此,我们组建了团队并希望能研发为残疾人生活提供便利的机器人。至今,团队已经开展了5项产品的研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并在上海成立公司,而我的未来目标是坚实的把这条路走下去,实现我们团队的初衷。

      回顾自己过去6年的生活,在感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同时,倍加感谢哈工大,感谢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梦想已经扬帆起航,未来也将不再遥远!


雨中哈工大(吉星 摄)


哈工大创新创业园一角(兰锐 摄)

讲述人4: 航天学院本科毕业生 赵祎晗

毕业去向: 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哈工大于我,是家一样的存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工大人,可以说哈工大与我见证着彼此的成长。从图书馆的长滑梯到拔地而起的正心楼,我看着他在近百年的积淀中焕发着勃勃生机;从幼儿园到工大附中再到本科四年,他陪着我从稚嫩到青涩又逐渐走向成熟。看过了太多次校园里的学士袍,想不到转眼已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此去经年,多希望时光能停在学士帽腾空而起的瞬间。

      这4年有太多的故事和留恋,有限的篇幅就留给刻骨铭心的瞬间。最忘不掉的是2013年5月12日,十大主持人决赛后和201讲坛的小伙伴漫步松花江边,风很凉但是心很暖。感谢那些背稿子的夜晚和出谋划策的团队,让我离那个关于主持人的小小梦想又进了一步。感谢201讲坛让我从初持话筒的青涩渐渐变得可以独当一面,在各种讲座、比赛和晚会留下那些美丽的回忆。还记得十大上的开场“年轻不惧失败,努力才更精彩”,4年过去仍想以此与诸位共勉。我在大四选择加入了校史馆英文讲解队,只希望把哈工大96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每当有来宾发出诸如“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我想这也算是对哈工大校训和精神的一种传承吧。

      一直很认同一句话,“两三年前的选择决定了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大学期间交换与否,总是个艰难的抉择,最终我还是在大三做了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交换的决定。其实哈工大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只是有时候我们少了发现的眼睛。在美国一学期的生活打破了我之前的疑虑,也让我见识到了更多的有想法有意思的人,最终促成了我决定出国深造的决定。在保研和出国之间我也有过犹疑,但面临两条可选的路,我最终选择了那条更艰难一些的出国之路。从备考到申请再到只身赴美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没有一个步骤是简单而轻松的,但是每一步都是踏实而慎重的。总觉得申请季是一半的实力加一半的运气,最终要在三所常青藤名校中做决定也算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吧。至于读书以后的路,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与经历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学会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大学生活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感谢四年里遇见的那些可爱的人儿,是你们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而精彩,相信每一个特别的你们都会发光闪亮。

图书馆全貌(黄聪 摄)

图书馆里读书的学子(朱强 摄)


讲述人5: 材料学院本科毕业生 顾至伟

毕业去向: 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最后一次班级聚会已毕,觥筹交错后独自走在一校区那条再熟悉不过的坡道。新月并未将图书馆与正心楼勾勒分明,倒是依旧点缀着北方特有的夜空。我走在这伴我成长的路上,弥足珍惜那些闭上眼也能历历在目的美好时光。

      从南方有太多留恋的家乡来到北方的冰城,不甘是烙在大学伊始深刻的印记。或许因为这,使我比旁人更早规划着未来的道路,海外名校之梦逐渐扎根于心。我没有理会那些时候盛行的大学保80分理论,因为我知道学习成绩意味着更多机会。于是,我开始在大一的每天清晨和睡前积累着英语单词,因为我知道这是挡在我面前必须迈过的坎;我加入了哈工大AIESEC国际青年组织,因为我知道光是学习无异于高中,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挑战才不枉大学一场。或许很多年后,我都不会忘记大一时那段白天在教室和图书馆忙着学业与托福,夜晚在电脑前制作着海报、筛选着海外实习生简历、等候深夜网络面试的日子。那是段在室友看来燃烧生命,在我看来恣肆怒放青春的最为充实的时光。

      大一时学校所提供的项目学习机会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面对科研时的激动。由于课题内容完全自拟,我选择对早已好奇已久的荷叶疏水性进行研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敲开了研究该方向的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办公室的大门。幸得王老师的接纳、支持与指导,我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同时切实感受到大学科研的魅力所在:不但能对我所好奇的现象进行最深层次的解释,还能完成其仿生制备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对材料学的兴趣之门被打开。大一结束后,我转到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继续着该方向的研究,在满足兴趣的同时体会到了完成一个科研所需要的理论文献积累以及反复失败后的坚持。大三,我抓住了国家公派的机会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交流交换项目。先进的设施设备、不同的教育方法、多元的文化加深了我海外求学的信念。后来,我又参与了课题组关于激光3D打印的研究,从中受益匪浅。

      回望大学4年,奋斗的激情得益于始终坚定的目标,也无比感激哈工大所给予的平台,让我在其间随心翱翔,终触及自己的理想。如今,我走在这条贯通教室、寝室、实验室的坡道上,回忆着4年成长的足迹,享受着闭上眼也能历历在目的时光。


丁香花开(吉星 摄)


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学子(冯健)


讲述人6: 计算机学院本科毕业生 李泽宇

毕业去向: 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

      我常自问:“我的梦想是什么?”答不上来。

      那简化问题——“我想要什么?

      有答案了——“学习最高深的知识,见识最广阔的世界。

      讨论如下:我爱我的专业和方向,故继续攻读计算机专业和数据方向。我要学习最高深的知识,故申请Ph.D.项目,去科研前沿。我想结交各地的学者、学生,与他们交流将使我视野开阔。

      第二个问题:“想去美国,还缺什么?

      回答是:英语成绩(TOEFL,GRE),保持GPA,科研经历,申请不出差错。

      大二时,我想要一个很高的托福分数,于是春节前夕赴北京学习托福,在没有网络和信号的京郊,度过了16天,然后不停地练习听写提升听力,练习阅读提升理解。在课业负担最重时,亦不敢放松。

      大三时,我想要一个合适的GRE分数,于是春节前夕再赴北京学习GRE课程,在另一个没有网络和信号的京郊,度过了12天,然后使用“扇贝单词”记忆词汇,每天两小时的任务量,坚持了两百天不曾间断。

    第三个问题:“科研经历怎么办?

      回答是:跟随科研经验丰富的王宏志老师做一些开创性工作。

      大三的6月,我想要将一年多来的工作总结成论文,证明我的科研实力。于是从2015年的6月1日起,我“”进了实验室,早8点晚11点。这里,我要感谢王宏志老师给我的帮助,那时我凌晨提交给他的论文,他总会在两小时内帮我修改,并提出各种意见,天亮后在实验室约见并讨论解决方案——他的作息对我来讲至今成谜。他对文章的修改可谓字斟句酌,不断推敲。逻辑严谨是他毫无商量的要求。我不曾想到我将遇到恩师如此,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埋下的种子在大四上学期一一结果。

      2015年9月,TOEFL得到106分,论文一审反馈较好;10月,提交修改稿,GRE得到322分;11月,论文被国际顶级会议VLDB录取;12月至次年1月,申请季,争分夺秒;2月,获得UCLA计算机专业Ph.D.项目录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4年给我最大的成长便是:要得到想要的东西,就请从脚下第一件细小的事开始行动,每一步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究竟要什么?


二校区的春天(冯健 摄)

实验室时光(资料图)


讲述人7: 经管学院本科毕业生 宋宇石

毕业去向: 参加我校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赴云南支教一年

      母校对我而言,就像是温柔的港湾,给我支持与力量。

      我选择去西部支教,是因为一次先进事迹报告会。站在台上的曲拥措姆学姐开朗的笑着,讲述的却是她美丽却封闭落后的家乡,她的讲述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个远远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未曾感想梦想会实现,但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出现让我本来有些迷茫的大学生活突然有了一股向上的动力。

      大一时候的我,性格内向,也很少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和参加交响乐团的日常排练几乎没什么事情做。自从有了支教的梦想,我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足:如果有一天我参加支教团的面试,却因为不够优秀不能被录用怎么办?如果有一天我站在西部的讲台上,却无法向同学们展示最好的自己怎么办?所以我开始向身边的朋友敞开心扉,用最真诚的心对待每个人,期间我去过孤儿院、敬老院,还经常关注扶贫志愿方面的动态。我梦想着,有一天,我的努力可以被认可。

      大学三年的努力让我一点点缩短了和梦想之间的距离,成为团支部的组织委员、校团委的校园文化部部长、校艺术团团长,一个个岗位的锻炼,眼界、格局、能力的提点点提升,最终让我在大四的时候完成了我最重要的梦想,成为了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并选择了条件艰苦、教学任务沉重的云南服务队。而我自己也从一名青涩内向的大一新生变成了一名阳光自信的共青团干部。

      如今,我和支教团的队员们即将踏出母校,向西部前进。希望通过我和小伙伴的努力,为西部的孩子带去梦想,帮让他们从青涩变成阳光的模样。我也坚信,即将到来的一年,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希望一年后再回母校,我也能用自己的故事吸引更多人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鼓励更多人对社会多一份担当,让更多人关注祖国的志愿事业,让更多人为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手绘哈工大(王铮 张明 绘制)


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出征(冯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