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江桥第一枪”——黑龙江省在江桥抗战遗址举行献花纪念活动

13.08.2015  19:22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8月13日电(新华社记者 邹大鹏 、马晓成)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江桥抗战纪念馆前,抗日将领马占山将军的雕像迎着朝阳熠熠生辉。他骑着战马,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黑龙江省在江桥抗战遗址举行献花活动,纪念中国军民“大规模、有组织、主动抗战”的“第一枪”,重温抗战精神,汇聚民族振兴力量。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战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以南、泰来县以北的嫩江两岸,有两座因桥而得名的小镇,一个叫做江桥,另一个叫做五桥。

  “在嫩江边上的洮昂铁路上,当年一共有5座桥梁,当地也因此而得名。”黑龙江省江桥抗战纪念馆馆长刘国忠说。

  包长江是土生土长的江桥镇人,如今已年近花甲的他依然记得老一辈人向他讲述过的关于江桥的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吉林相继沦陷,我的爷爷奶奶回忆说,在军政要员们纷纷仓皇逃走的时候,被称为‘马小个子’的马占山却在这个时候接掌了黑龙江省,并积极地准备战斗,在当时很多人是没有信心和日本人较量的。”包长江说。

  由于南京政府对日本侵略采取了消极政策,致使日军在轻易攻陷辽、吉两省后,开始进犯黑龙江省,欲吞并东北全境。1931年10月,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决心组织抵御。

  嫩江是守护当时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的天堑,日军要进犯黑龙江,必须要跨过嫩江,而在当时,江面并没有完全结冰,嫩江上的铁路桥就成为争夺的对象。为了防止敌军通过大桥,马占山让驻军烧毁嫩江桥桥面并毁坏5座桥梁中的3个。日军阴谋破产后,向江桥调兵遣将,并以修复江桥为借口,多次发动挑衅。

  “听老人们说,从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来看,中国军队几乎没有胜算,但中国军队依然做了积极的准备,这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战。”包长江说。

   点燃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火种的第一战

  一列火车从平齐铁路嫩江大桥上驶过,车轮撞击轨缝发出的声响在宁静的嫩江边上回荡,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曾经被炮火击扬起的黑土和被血水染红过的嫩江。

  1931年11月4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掩护下,出动4000多敌寇,向嫩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江桥战役正式打响。

  “中国军队迎着日军来袭的方向设置了3条防线,这是中国军队有组织、具规模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场战役。”黑龙江省江桥抗战研究会秘书长孙文政这样评价这场战役。

  中国军队在嫩江桥及其附近的大兴地区,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拼杀,马占山一面调兵遣将,一面亲临前线指挥。将士们同仇敌忾,在装备落后、没有防空和反坦克武器等不利情况下,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日军嫩江支队一部遭到围歼。这次战斗,日军共损失兵力千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受到的重挫,中国军队也付出沉重代价。

  “那时候就觉得要亡国,大家都没主心骨了。没想到‘马小个子’站了出来,他率领军队在这里和日本人进行了惨烈的战斗,还几次击退了日本人的进攻,一下子就唤醒了中国人的抗争意识。”包长江说。

  1931年11月16日,日本侵略军再次集结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面对数万敌兵,中国军队仅有几千人,在敌众我寡、没有后援,加上装备简陋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仍坚持抵抗了两天,最终无奈撤退。

  鏖战半个月的江桥抗战,终以中国军队撤离江桥告终。但江桥抗战的烽火,却带给国人莫大的鼓舞,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被打破,点燃了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火种。

   江桥作证,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年轻的礼兵身着笔挺的军装,在二十二级台阶上踏出整齐的声响,他们将花篮摆放在江桥抗战纪念碑前,向曾经为脚下这片土地毁家纾难、舍身救国的先辈们敬一个庄严的军礼。

  责任、担当……这是在纪念活动现场激扬最多的词汇。

  东北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刘罡与十多位同学,自发从一百多公里外的大庆来到活动的现场。他说,落后就要挨打,重温江桥抗战,让大家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兴亡中的责任和担当。

  武警齐齐哈尔支队战士范鑫鹏是这场纪念活动的礼兵。他说,不忘老一辈军人的爱国信念,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站在嫩江南岸,向江桥抗战的发生地望去,可以看到这样三个桥桩:一个是马占山将军主动防御日军时炸掉木桥留下的桥桩,一个是日本侵略者强行修筑的水泥桥桩,还有一个是新世纪修筑的平齐铁路跨嫩江双线铁路大桥的崭新桥桩。时间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深浅不一的斑驳,桥桩一字排开,默默地守候着嫩江水潮起潮落……  又一列火车从江桥上驶过,将江桥畔日军留下的炮楼快速甩在身后,奔驰着驶向远方。江桥作证,这片土地上的儿女从没有,也永远不会忘记这片土地曾经遭受过的屈辱,他们将铭记历史,为这片土地的振兴汇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