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态饭 吃得香

04.02.2016  10:05

              快过年了,农家小户忙着计算一年的收成,江西省政府也在报告一年的“发展账”。不同以往的是,这次不仅算了“经济账”,还专门汇报了“生态账”。这在江西省人代会上从来没有过。
  “江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江西,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1%,增幅居全国第五位,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7%,群众的腰包变得更加鼓起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的创新实践,让这个中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变得腰杆更直、底气更足。
   天蓝水清的美丽家园
  ——正确政绩观就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山水武宁”,名不虚传。九江市武宁县不仅山村秀美宁静,连县城也如同景区般,空气都是甜丝丝的。目前全县有长寿老人943名,其中百岁以上老人9名。外地来这儿旅游的人逐年增多,不少人还买了房子。
  “冬天就开始赚夏天的钱了。”在罗坪镇长水村,村民万里云笑着说:“每年夏天,村里的客栈和民宿都很紧俏,现在已有40多户家庭下单预订了。”
  长水曾是全国林改第一村。“原来是砍树换钱,如今是看树赚钱。游客吃完饭,带点竹笋、香菇、蜂蜜走,生意旺得很。”不少村民表示,加入生态养生旅游行业后,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1年,武宁县委确定了“农村园林化、园区城市化、城区景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响亮提出“禁伐二十年,呵护原生态”,开始了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历程。5年来,全县清理养殖网箱2.5万只、库湾328座;造林绿化30万亩,新增绿地1700多公顷;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50余家;在1280个自然村实施了清洁工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
  事非经过不知难,“难在画好一张图,不翻烧饼不折腾。”武宁县委书记沈阳说,敷衍塞责容易,守土尽责就要上联天线下接地气,知民情顺民意。他认为,武宁的今天,既靠绿色发展理念支撑,也得益于正确政绩观的指导。
  2015年11月,武宁县被评为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一同脱颖而出的,还有赣州市崇义县、南昌市湾里区、上饶市婺源县、萍乡市芦溪县等。这些过去因GDP、财政收入“靠后站”的小县小区,意气风发地登上了领奖台。崇义县委书记许志辉表示,考评体系向生态倾斜,让生态福祉人人共享,这样的政绩观让他们找到了感觉,找准了位置。
  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为己任,江西省从制定绿色规划、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完善绿色制度、打造绿色品牌、培育绿色文化6个方面,明确了思路和举措。
  “大河有水小河满。”万里云说,长水村的“生态饭”吃得有滋有味,靠的就是生态文明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转型升级的绿色引擎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绿色GDP
  凤凰山下陶溪川,正与丹麦、土耳其几位艺术家筹备国际艺术家工作室的美国人瑞恩说:“在景德镇,我终于找到了感觉。”
  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占地170亩,建在“宇宙陶瓷厂”旧址上——这里当年是中国陶瓷最早由烧柴转为烧煤的地方。
  曾经“一里窑,五里焦”的景德镇,要穿越千年窑火、涅槃转型,殊为不易。
  “二次创业不能走损害环境的老路。”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激情澎湃,“我们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两万余‘景漂一族’,这儿将成为独一无二的创业者造梦空间。”
  2015年,“生态古城、艺术之都”景德镇游客接待量比上年增长1/5,旅游总收入增长三成。
  “风景这边独好”,旅游业是江西的一扇窗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许多游客喜爱江西的原因。
  江西拥有125个中国传统村落、116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21个A级乡村旅游景区。据统计,2015年江西省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1.9亿,乡村旅游总收入1800亿元,较上年均有约1/4的增长。
  自然生态好,资源禀赋佳,还需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欠发达的江西如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江西作出了“绿色崛起”的战略选择。
  现在,生态优势正成为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江西省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产业转型,以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发展道路。产业形态“低碳化”,更成为许多市县的转型方向。
   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给绿色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追求“绿富美”的良好意愿,需要制度的坚强保障。江西先行先试,加快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增强绿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全省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水资源管理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三条红线”被逐步划定,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其中,赣州市为保护好东江和赣江源头,关闭和搬迁影响环境的企业2500多家,拒绝“三高”项目3100多个……
  2013年开始,江西省对所有县(市、区)实行科学发展分类考核,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逐步提高生态考核权重,引导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政绩观。生态环境问责机制也随后出台,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任期重大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2014年,东江源生态保护补偿规划出台,这是江西省首部生态保护补偿规划,困扰人们多年的东江源保护难题有望破解。在此前启动的袁河流域萍乡、新余、宜春三市水资源生态补偿试点中,探索实现跨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水量控制目标,袁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按照责任共担、区别对待的原则,江西省将辖区内鄱阳湖流域、九江长江段和东江流域均纳入补偿范围,涉及所有100个县(市、区),首期募集全省流域生态补偿资金20.91亿元。“这意味着江西成为全国流域生态补偿覆盖范围最广、资金筹集量最大的省份,实现了自筹资金、跨流域横向补偿等几大政策领域的创新突破。”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吴晓军说。
  2015年11月,江西更公布了省级“总河长”及省级负责河流“河长”名单,省委书记强卫担任省级“总河长”,省长鹿心社担任省级“副总河长”,就此构建了省、市、县三级“河长”组织体系,进一步创新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