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原寒地水稻旱作喜获丰收

22.11.2016  07:07

  “黑泥靴,大水裤,一看就是水稻户。”多年来民间流传的对传统水稻种植者的形象描述,如今,在佳木斯的汤原县不再适用——采取寒地水稻旱作的方式,汤原县太平川乡300亩寒地水稻旱作喜获丰收,今年初步试验成功。水稻长在旱田里,稻农有了新式农业生产方式。 

  “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而传统水稻种植技术需要育秧、泡田等多道工序,投入成本高、用水量大,生产成本自然就高。寒地水稻旱作既不用育苗、不用水泡,省时、省工、省水。”2016年春将这项技术落地汤原的太平川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孙晓华如是说。 

  孙晓华解释道,“‘旱稻’的生长也需要水源作为必要条件。尤其出苗期、分蘖期、灌浆期三个关键节点科学灌溉,和水田比起来用水量就很小了。” 

  寒地水稻旱作投入成本不足普通水田的三分之二。仅土地承包费用,每公顷就节省7000元。加上每公顷能省水3074吨,减少农药112毫升,除草剂304毫升,每个环节上都是“减法”,不但减少了农民的投入,还提高了水稻的品质。“旱稻”出米率提高,脱水快,收获的水稻可直接入库储存,又减少了烘干费用。“今夏受台风影响,路边的树杈都折了,而我们的稻子挺住了,一点没趴窝,抗风抗倒伏能力经得住考验。”孙晓华骄傲地说。 

  汤原县“旱稻”示范田的300亩地原来是一片玉米地,今春试验了 

  寒地水稻旱作,太平川乡金谷源现代农机合作社是首“吃螃蟹”的。合作社负责人王军说,现在,旱地里生长的水稻已经被金谷源现代农机合作社加工成品牌大米,向“取经者”和客商作推介展示。带有东北特色的“一季稻”又多了“旱作”这个亮眼新标签。 

  寒地水稻旱作在农民心中萌发了希望。一位农民给记者算了笔账:“旱稻”对照玉米每公顷至少多收入6000元。“旱稻”大米每公斤较普通大米高出4元到5元。 

  太平川乡党委书记秦效国告诉记者:“寒地水稻旱作试验田的示范效应已经显现,现在辽宁、吉林、北安等地的人都来我们这儿学习技术。明年我们还将积极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