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原百年米飘香

03.07.2015  17:04

又到一年收获的季节,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永发乡村民正在收割水稻。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7月3日电(姜春水 李文全 于涛)在汤原,稻米栽种有着近百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国寒地绿色大米的主产区;这里是黑龙江最早种植水稻的县份之一;这里也是三江平原的水稻发源地,汤原大米全国闻名......

  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米”, 汤原大米具有特殊的品质和口感,这和汤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土壤特点、灌溉水源、气候条件、品种及栽培技术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无论在全国各大展销会上,还是在大、中城市的粮油批发市场和超市里都能看到汤原大米的身影。县里的工作人员说:“我敢向你保证,即使是种的同一个品种,我们汤原大米和其它地方的大米在营养成分和食味口感方面绝对不同”。这也使得“汤原大米”有了“南五”(五常) “北汤”(汤原)的美誉。

  据《汤原县志》记载,汤原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由人工依自然水撒播试种水稻,1949年面积发展到了9万亩,解放后水稻种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水稻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汤原县以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为工作重点,改变思路,应用新技术,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水稻面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05万亩,水稻总产实现55万吨,产值18.7亿元,水稻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叫得响、叫得硬的品牌,其中,“汤旺河”、“万亩稻”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汤旺河牌大米从2005年到现在,一直被评为黑龙江省著名品牌。汤原大米多次参加哈洽会、齐齐哈尔绿博会、北京绿色食品展销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好评。汤原大米,已经成为优质、营养、安全、绿色大米的代名词。

  据了解,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边缘,北依小兴安岭千里群山,南邻松花江、汤旺河两大水系。全县幅员面积34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05万亩,占总耕地59.3%。该县水稻主产区就在三江平原黑土地上,这里是水稻专家们公认的寒地水稻生长的 “黄金纬度”,且多为黑土、草甸土和水稻土,土壤的孔隙和松紧度适中,土壤中除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有机质外,还有大量作物所需的有效硅、锰、钙、铁、硒、锌等元素和矿物质,因为开垦年限短,加之近年来开展的沃土工程的实施,土壤养分含量高。这些作为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造就了汤原大米的独特营养成分。

  同时,这里的水源也极其丰富且水质优良。水稻灌溉水源主要是汤旺河、法斯河、黑金河、梧桐河等河流,上述河流水系均发源于小兴安岭,为小兴安岭山溪汇聚而成,在其流域内,没有污染,水质清澈。特别是“引汤”水利枢纽将汤旺河水通过人工渠道引入水稻种植区,它把河水中大量的腐殖质、微生物和矿物质带到了农田,给农田增加了养分含量。

  此外,这个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很多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不断研究、引进,传统的农业栽培技术与先进的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整套汤原县独特的优质水稻种植技术,特别是依托省内各大水稻研究院所的技术支持,再加上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完备的配套设施,使这个县优良品种应用率在99%以上,先进技术应用率在95%,科技贡献率在55%以上,科技种稻水平很高。

  为保证汤原大米始终保持其独特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汤原县在大米加工环节上实现了“七专”模式,即全程实行专品种收购、专品种收获、专品种管理、专品种收储、专品种加工、专品种存放、专品种销售,运用先进的高科技无污染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确保了汤原大米外观和内在品质的独特性。目前,汤原县大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2家,年加工能力超万吨的企业达到24家,有省级龙头企业2户,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推动汤原大米的产业发展,这个县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绿色食品产业不断提档升效。先后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汤原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公室,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层层把关,确保汤原大米品质特性和质量安全。全县共创建全国绿色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其中,有机食品水稻基地5900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2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