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开闸 冰城股民多观望

18.11.2014  17:39

  昨天是“沪港通”股票正式交易首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银行和证券公司了解到,相对于之前较高的关注度,冰城大多数股民似乎对这一利好并不“感冒”,首日开户和交易额也未现“井喷”。

   股民参与“沪港通”热情不高

  据了解,目前,中国银行已获得“沪港通”全部业务资格,并成为“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和“港股通”结算银行及独家指定银行。据中行省分行介绍,在“沪港通”方面,目前省内客户可以通过中银国际证券网上开户、营业部柜台等渠道开通“沪港通”交易权限。为方便客户开户,部分已在其他券商交易的客户,也可在中银国际证券新开立上海证券账户参与港股交易,并且开户过程全部线上化。

  不过,对于“沪港通”的开通,冰城股民似乎并不“感冒”。中银国际证券安发街营业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沪港通”正式开通前的一两个月,该证券公司就已开展为股民炒港股的准备工作,但到目前为止,仅有20多位股民在该公司开通了账户准备炒港股。“现在开户可以到营业部现场办理,或在网络上打开软件自助开通,但不论哪种方式,都没有当年创业板、融资融券等产品开通时的热闹景象。”

  在中投证券友谊路营业部,前来咨询和参与“沪港通”业务的股民热情也不高。据该营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到昨天为止,仅有10余个客户在此开通“沪港通”业务账户,当天的成交额也只有700万元左右。而其他证券公司的“沪港通”开户数量也与此类似。

    50万元“门槛”挡住小股民

  与“沪港通”消息发布后的大量咨询,甚至多次带动A股相关股票上涨相比,正式开通后的开户量与之前的咨询量未成正比。

  “账户余额在50万元以上的‘门槛’和对港股交易规则的不了解,是‘沪港通’开通遇冷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投证券友谊路营业部负责人表示,50万元的资金门槛毫无疑问让很多小散户望尘莫及,这把很多想尝鲜的小散户挡在了门外;同时,内地A股和香港H股存在很大不同,普通投资者并不一定熟悉,盲目进入也许会放大风险。

  据介绍,在交易机制方面,香港市场除了投资者普遍知晓的T+0、不设涨跌幅限制之外,还有一些细节易被忽略。如买卖申报数量单位,每手港股所包含的数量由发行公司自行决定,而不是A股固定的100股。此外,沪港两地交易日存在差异,仅有两地均为交易日且能够满足结算安排的交易,才是港股通交易日。例如圣诞前夕、元旦前夕或除夕日为港股通交易日的,仅有半天交易时间,且当日为非交收日。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个股民是否了解上述区别,20个人中竟无一人完全说得清。针对股民炒港股的意愿并不强烈的现象,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股民们更愿意观望一段时间,而且“沪港通”需要市场培育,慢热的过程无法避免。

   沪港通

  为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在2014年4月10日发布联合公告,决定原则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

  “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试点初期,沪股通的股票范围是上交所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份股,以及上交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港股通的股票范围是港交所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份股和同时在港交所、上交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