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中那些金色的记忆
你记忆中的哈尔滨是什么颜色?在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埃莉诺拉·亚里诺娃·阿列克塞德罗夫娜的画笔下,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应该是金色的。半个多月来,《金色的记忆——俄罗斯画家笔下的哈尔滨》的油画展正在群力新区哈尔滨银行总部大厦展出。400幅油画再现了哈尔滨开埠百年的历史风貌。
一幅幅画作,画出的是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华丽的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画不尽的是融入几代冰城人血脉中的包容与优雅。从画里到画外,观者总是能从寻根起步,进而发现并感触到城市精神形成的整个脉络。
《金色的记忆》
《哈铁江上俱乐部》
《第一松花江大桥通车》
那些留下来又讲不完的故事
俄罗斯画家的画风一向以现实主义著称世界绘画艺术殿堂,展厅汇集400余幅油画作品足以让人恍如穿越。这里的每一幅画都是一段关于过去的故事,关于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故事。
“老哈尔滨是一个世界,具体而微地融合着东方和西方,各个族群共同建造起一个斑斓错杂的空间,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这个独特的共同空间,还有它散发出的怪异与神奇,构成了哈尔滨的动人之处,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它迥别于其他城市。”一位哈尔滨作家曾经这样形容眼中的家乡。而画展所展现的正是这样的哈尔滨,她的面貌,她的精神,由外及内。
哈尔滨“音乐之城”的美誉由来已久,当年音乐教育十分发达,1947年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成立。在画作《“敖连特”电影院》中,校长、著名小提琴家特拉赫金贝尔格正站立一旁,指导中国学生练习弦乐四重奏,正是他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那时,艺术以多种形式在这座城市蓬勃着,话剧《普希莎》、芭蕾舞《泰尔普西克拉》中,哈尔滨著名女演员阿列克谢耶娃和克热芙尼科娃分别有十分精彩的表演,她们的身影也被呈现在画布之上。
“东方小巴黎”之称代表了这座城市是时尚的,上世纪20-30年代,各种名目的选美比赛在哈尔滨风靡一时。《“劳动小姐”选美比赛颁奖晚会》一画展现的正是这种场景,在决赛后的颁奖晚会,三位俄罗斯美女成品字形端坐,中间的是荣获“劳动小姐”桂冠的玛丽雅·特鲁辛娜。
与严冬对抗的冬泳向来是哈尔滨人引以为傲的独特运动,《圣洗冬泳》展现了这项源自俄罗斯的运动在这里的开展与发扬。而《滑冰》则展现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的流行。
当历史变为画面,那些背后故事就赋予画作以灵魂,供人们探寻。
那些看得见又画不尽的旧影
阿列克塞德洛夫娜曾两次来到冰城。之前是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后面一次是应邀用画笔记录哈尔滨的历史,于是有了这幅《金色的记忆》。画中俯瞰中央大街欲将其勾勒出来的女画家正是她本人。
从2011年起,由哈尔滨银行出资,聘请一批热爱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俄罗斯人民画家、功勋画家陆续来到哈尔滨进行写生和创作,并向他们提供一些老哈尔滨的照片、明信片等素材,经多年精心创作,一批反映哈尔滨开埠时期历史风貌的油画由哈尔滨银行艺术中心典藏。
当黑白的老照片变成斑斓的油画,城市的风情一下子跳跃了起来。那些生活中场景刻画得细致入微,使我们透过历史依旧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种种细节,画家似乎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目击者。
不过,要画出哈尔滨的历史,为什么要专门请来俄罗斯画家呢?
“哈尔滨的过去与俄罗斯艺术家有着特殊的情缘,俄罗斯油画理性且厚重,其鲜明的现实主义元素和写实的手法,非常适合描绘和展现那段历史。这是我们决定聘请俄罗斯画家来创作的主要原因。”画展负责人罗忠林告诉记者。
40多位著名画家,有的之前来过哈尔滨,有的只是听说过,不过经过这次创作,他们都深入的了解了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俄罗斯人民画家米拉诺夫·维达利·谢尔盖耶维奇说:“哈尔滨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有很多俄罗斯文化的印迹,让我们备感亲切。我通过老照片了解了她的过去,通过采风了解了她的现在。”于是,由他创作的《旧哈尔滨松浦洋行》、《哈尔滨老火车站》景物都格外生动真切,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感动。“哈尔滨的过去如此丰富,是怎么画都画不完的,以后我还会多创作一些有关这座城市的作品。”他说。
那些想得起又寻不回的记忆
“来这里就是为了追寻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的城市,那时候的生活印记,试试看能不能回想起更多的往事。”对于1947年出生的周瑰琦来说,尤为留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家乡,留恋她人生中从童年到青春的金色记忆。
这也是主办方将画作向公众展出的目的,在展览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在遥远的北方,四处寻找它的踪迹。’这是一位诗人对哈尔滨的情感。期待在这里,在俄罗斯画家的笔下,你也能找到金色的记忆。”
画展工作人员伊弘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分为“依路兴市”、“龙脊宝地·南岗”、“繁华洋场·道里”、“喧嚣闹市·道外”、“休闲胜地·江北”五个部分。是迄今为止俄罗斯画家作品展现哈尔滨古老风貌最全的一次。所以前来参观的市民或多或少都能找寻到一些记忆,并对故乡和自己有更深的了解。
这次来看画展,周瑰琦还约来了她的老同事刘淑琴,两人同是松江电镀厂的退休职工,400幅画,她们足足欣赏了两个小时。“喇嘛台、老火车站、老市政府和电车轨道,这些我还能记得,还记起了小时候结伴到松花江畔游玩的情景。我俩边看边回想,感觉记忆既清晰又模糊,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回忆就是这样忽远忽近,想得起又寻不回,但至少这400余幅油画为城市留存住一些过往的影像,让后人对于历史有迹可循,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又去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