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模式”编织循环经济产业链

16.02.2017  16:37

  丁兆勇 黑龙江日报记者刘亿服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记者走进黑龙江泉林生态农业(佳木斯)有限公司,巨大的秸秆收储场上,轰鸣的铲车钩机把一捆捆秸秆码成一座座泛光的“金山”。最先投入生产的生活用纸加工车间,12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全线开动一天能生产纸抽10余吨。

  公司副总张宏才告诉记者:“现在是客户掐着订单来排队,产品供不应求。”和张宏才一样,家在山东总部的同事在农历大年初五都赶回佳木斯上班了,300多位一线工人和设备调试员春节根本没放假,一切都是为了实现3月份一期项目全线投产而和时间赛跑。

  黑龙江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一期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处理秸秆60万吨,年产20万吨秸秆本色浆、20万吨本色生活用纸、30万吨黄腐酸有机肥,配套8万千瓦发电机组。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2亿元,税金1.5亿元,安置就业1500人。已经开建的二期项目总投资155亿元,年处理秸秆350万吨。两期工程完成后可安置就业8000人。

  巨大的体量和效益预期,让这家企业自2013年9月落地佳木斯后就成为全市人民瞩目的焦点。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将此列为全市首要工程来抓,几任市委书记、市长每周过问一次项目进展,还成立了项目指挥部,策划、协调、组织推进,政府“跑腿”,项目加速。公司办公室主任韩兆辉介绍:“在集团20多家子公司中,进驻佳木斯的公司是政府支持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的。此外,政府还为企业职工解决住宿问题,为山东来的职工子女上学提供便利……这里让投资者感到了家的温暖。”

  随着项目的快速推进,一个以秸秆全元素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链条也逐步拉开。

  家住佳木斯郊区莲江口镇的王亮最先嗅到泉林带来的商机。2014年他开始尝试秸秆回收业务,从一台秸秆打包机做起,到现在已成立了拥有8台打包机的专业合作社。“去年收储8000吨,每吨平均卖500元,去除费用净收入70万元”。随着泉林一、二期陆续达产,对秸秆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我今年已开辟了另外一个6万平方米的储存场地,年收储能力将达到3万吨以上。”王亮说。

  黄腐酸有机肥是泉林秸秆利用的创新突破。他们采用世界首创制浆黑液处理规模化制取肥料技术,在国内开创了化学法制取黄腐酸的先河。实验证明,短期施用黄腐酸肥可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30%,长期施用可减少化肥用量30%~50%,每亩可增产50公斤以上,对落实“三减”政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泉林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环保效益更加可观。据介绍,公司年处理400万吨秸秆,若全部焚烧,将产生约720万吨二氧化碳,同时增加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生成大量白色固体,以致降低空气能见度,形成雾霾。3吨秸秆可生产1吨秸秆本色浆,1吨秸秆本色浆可替代4立方木材,公司年利用400万吨秸秆生产140万吨秸秆本色浆,相当于50万亩森林免遭砍伐,这些森林能多吸收1000万吨二氧化碳,释放900万吨氧气,同时减少44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

  泉林模式从挖掘“原字号”入手,开发“新字号”动能,打开了以秸秆为经纬的循环经济大门,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难题,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生态增优。作为山东泉林总部在外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分公司,未来三期工程若全面投产,可吃干榨净佳木斯及周边300公里范围内的900万吨秸秆。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