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洪河遗址发掘再添新成果 出土人工制品千余件

19.11.2015  09:11

  黑龙江日报11月19日讯 记者18日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今年对洪河遗址的发掘再添新成果。本次发掘面积约750余平方米,地表到生土面能划分出9个不同层面的堆积,文化层深度平均达3.2米,区分出至少2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洪河遗址是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重要的课题性考古项目之一。遗址坐落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洪河村东南的嫩江右岸,与著名的昂昂溪五福遗址隔江相望。洪河遗址整体呈细窄条带状分布,东西宽仅百余米,南北长达10余公里,地表高出嫩江现有江面近10米。

  2013~201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开展了连续两年的考古工作。为进一步加深对该遗址的相关研究,2015年对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区分出至少2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早期遗存为新石器时代,发掘出2座长方形半地穴房址,一座面积约67平方米;另一座面积近43平方米。在这两座房址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人工制品,种类有陶器(陶罐、陶壶、陶杯)、石器(拇指盖形刮削器、石镞、石钻、石刃、有肩石锛、砺石)、骨器(骨锥、骨鱼镖、骨镞)、蚌器(蚌刀、穿孔饰件)等,数量千余件。

  晚期遗存属于西周—春秋时期的白金宝文化范畴,发现近方形半地穴房址5座,面积约29~45平方米;房屋结构特别,未见柱洞和门道。属于这一阶段的遗物中,陶器为主,多见鬲和罐,伴出的还有少量的陶支座、陶范、刮削器、骨锥、铜锥等器物。

  据介绍,此次对洪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进一步丰富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同时为嫩江流域史前阶段人类文明的重建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