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无声润稻田

20.11.2016  18:38
记海伦市长发镇长华村第一书记王余强

  文/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赵宇清

  哈尔滨的这个十月,天格外的冷。清晨时分,户外温度只有二摄氏度。室内还没有供暖,这样的季节起床完全依靠勇气。刚刚六点整,王余强却早早地出发了,目的地是海伦市长发镇长华村。

  这条路他很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他风里来雪里去,不知走了多少回,开车完全可以不用导航,甚至路上有几个加油站和服务区,他都一清二楚。

  一年多以前,王余强是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政务中心二科科长,政务窗口工作的骨干。工作充实忙碌,却也波澜不惊。去年八月里的一天,他看到了厅里下发的一个文件——《关于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通知》。那是一份不知复印过多少回的一个复印件,上面的字迹甚至都有些模糊了,但是他看了却心里一亮,这是个多好的锻炼机会啊!文件中说,厅里将选派一名优秀干部到海伦市长发镇长华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两年,开展扶贫工作。

  王余强拨通电话跟妻子商量此事,妻子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说:“你自己决定吧,我尊重并支持你的决定。”王余强了解妻子的想法,她舍不得自己走,但又不想阻挡他干事业。

  当时王余强在几个月前刚刚做了腰间盘和胆囊手术,他5岁的儿子正在生病,妻子马上又要作为博士后进站工作,这一切都是妻子不愿他走的原因。但是,王余强的心里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对他说:“你应该去试试!”就这样,王余强成了厅里第一个报名的人并被厅里确定为驻村扶贫干部人选。

  出发之前,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飞鹏找王余强谈了话。厅长的话很动情:“你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很不容易,我很佩服你的勇气。你的年龄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我能想象你面临的困难,也很理解你的难处。希望你到那里做好重点项目、抓好薄弱环节,带领村民尽快脱贫。”厅长的话让王余强感到自己此行任务艰巨。

  长华村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王余强对它一无所知。他在百度地图中查到了它的位置,那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坐标。去年9月7日,王余强到这个小村正式走马上任。

  长华村的贫困从村容村貌上就可以一眼望见:道路泥泞、房屋破旧,就连村委会都是一间又小又破的小土屋,办公室里甚至都站不下来这里办事的村民。不过,村里有几处工地正在施工,新的村委会也正在建设当中,这些又让王余强看到了希望,他感觉这个村子马上就要发生变化了。

  初到的几天,王余强一直在踏查村情,与工地上的工人聊天,跟村里的老人问情况,挨家走访贫困户。很快,他就摸清了村里的整体情况。长华村有农户566户、2680口人,其中贫困户297户、贫困人口85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20人。村民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病致贫,村里人时常小病拖到大病才去就医,结果治疗费用大不说,还有许多人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二是因子女求学致贫,这种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属于有劳动能力、可扶持的对象。只要给这类贫困户提供增收项目、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就可以让他们脱贫。

  但是千头万绪怎么干,王余强一时还没有主意。就在这个时候,村委会的干部告诉他,村里已负债100多万元了,这个冬天根本没法买煤过冬,而且新村委会建成后也没钱购置桌椅和办公用品。由于村委会没有地方住,王余强被安排在长发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暂住。晚上,镇政府的小楼里只有他一个人,他被夜的漆黑和寒冷包裹着,辗转难眠:怎样才能打开局面呢?他不停地搜索着答案。

  王余强决定还是要从眼前的急事入手,先让村民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他通过朋友关系低价购入了35吨煤,通过厅机关党委号召同事捐赠了100多件九成新的棉衣送给贫困户,还通过亲戚朋友帮村民卖掉了10000斤大米,让他们可以有钱越冬。为了村委会没办公家具的事儿,王余强费了不少心思,先是回厅里申请经费因没有预算未果,然后又不得不开动脑筋申请了一些废弃不用的旧桌椅,找同事帮忙修好后,又托朋友一路开车运到村里。

  今年1月,王余强走访了一户贫困户,他第一次在农民家里掉了眼泪。那户的男主人叫王绍刚,原本与妻子在外打工,生活尚可,不料一年多前回家探望出车祸的继父时突发脑出血,在省城医院做了三次开颅手术才保住性命。全家不仅花光了打工的积蓄,还欠了许多外债。他只好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村里,一家三口挤在四处漏风又濒临坍塌的小土房里,妻子承担着种地、照顾丈夫、抚养孩子的全部任务。王余强提出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让王绍刚遇到困难时可以找他帮忙,未料王绍刚那部破旧的手机早已欠费多日。王余强二话不说,当场为王绍刚交了话费。

  晚上,王余强的心一直未能平静,他写了一篇文章《有一种走访叫心酸》发到了朋友圈。没想到,一夜之间王余强收到了朋友们热心发来的4000多元红包,这笔钱也成了王余强帮扶贫困户的“专项基金”。

  王余强给王绍刚家送去100只鹅雏,让王绍刚的妻子把它们养起来,因为王余强看得很远,扶贫不仅是要给贫困户输血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让贫困户自己学会造血解生活之忧。

  但是,王余强并不满足于做一桩一件的小事,他要解决的不是村里眼前这一个两个困难,也不是一户两户人家的饥寒,他要做的是为整个村子谋划发展新路,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这样宏大的目标实现起来何其艰难,王余强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这个时候,厅里主抓扶贫工作的副厅长贾东力为他指明了方向:“余强,你去咱们厅里的信息中心查查,看看有什么好项目。另外,现在大家不是都在研究‘互联网+’嘛,你看看你们那个村能搞点什么跟‘互联网+’相关的产业。”

  研究过后,王余强很快有了新发现。厅里曾在海伦市、绥棱县等地区开展1∶5万农业地质调查。结果显示,海伦市属黑龙江仅有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富硒核心区,其耕地100%天然含硒,其中富硒耕地面积达15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4%;足硒耕地面积30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大豆、大米富硒率分别达到75%和60%以上。从整个海伦市的硒元素地球化学图来看,他所在的长华村硒元素含量非常高。这对长华村来说无疑就是天赐的宝藏。

  除此之外,长华村还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七星河、扎音河两条河从这里经过,但是这两条河的防护堤年久失修,没有排涝设施,东方红灌区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支渠也已破损,这一切使得农田旱不能保证灌、涝不能顺利排。2012年至2014年,村民种地连年受灾,收入一降再降,有的农民甚至已无钱备耕。

  这一点,早在省国土资源厅自2014年开始帮扶长华村之初,大家就已看在眼里。所以,从2014年开始省国土资源厅就责成海伦市国土资源局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王余强驻村后也一直在联络、推进这个项目。目前项目已新铺设水泥路1400米,修建田间道、生产路1.836公里,打井20眼,架电27.42公里,建桥1座,涵225座,渠道16.1公里,闸门1座、蓄水池3个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提档升级为种水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村会计于长顺说,以前种稻子用柴油机提水,现在用电闸提水;田间还有平整的路面可以开车运粮,别提多方便了。据他统计,去年村里有2400亩地从旱田改成了水田。

  王余强一捋思路,所有的一切叠加在一起,不正适合发展富硒米产业吗?

  今年春节一过,王余强就为富硒米项目的事情忙开了。他一次一次跑省城,找大企业推介村里的大米,希望村里的富硒米能走出小村庄,走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去。但是大部分大企业并不认为一个小村庄里种出的水稻有什么稀奇,合作的事情跑起来一波三折。在王余强的再三争取和努力下,北大荒米业提出看一下大米富硒含量和食味值的检测报告。好在检测结果令王余强和村民们都很振奋,村里水稻完全超过了富硒标准,食味值也非常高。检测报告好似“梧桐树”,立刻引来了“金凤凰”,北大荒米业和海伦市的龙头企业——硒谷米业都来与长华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意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里的水稻。

  王余强立刻召集村合作社成员开了会,他认为合作的精髓就应该是统购统销,大家一起种相同的品种,捆在一起找销路。选种什么品种的水稻呢?王余强让合作社找来所有的稻农举手表决。最终大家确定了绥粳18这个品种,因为它不仅抗病而且口味佳。

  做了这些,王余强觉得还不够,合作社应该推出自己的大米品牌。启动经费从哪里来呢?王余强将眼光对准了互联网——搞众筹。众筹不是件容易事,起初王余强定的众筹目标是20万,厅里的信息中心帮他联络了京东和阿里巴巴两个众筹平台,都被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大米不是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产品。后来王余强调整了思路,找了一个规模稍小些的众筹平台,并将众筹目标调整为5000元,再在众筹过程中根据情况慢慢调高众筹目标。这一回他成功了,短短一个月,全国28个省份360人参与了众筹,筹款33351.5元。水稻的每一个生期,王余强都会拍下图片上传到众筹平台,告诉网友水稻长势如何。有的网友给他留言说,看到了自己的米饭从种植到出锅的全过程。

  十月正是水稻收获的季节,地里村民忙得不亦乐乎,收获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村民满国信一直忙到晚上八点多才回家,可他不觉得累,还想算算今年的收成。今年他将一垧半地旱田改水田,不种大豆种水稻,他这回是改着了,今年大豆行情不好,水稻价倒是不错。去年水稻刚收割时,收购价是1.47元,今年起始价就是1.55元,而且听王书记说还有企业想要以1.58元的价格将村里统一种了绥粳18的3000亩稻子全部收走,他估摸着今年水稻卖到1.6元不是问题。他种了6垧地,每垧地今年大约能收1.6万斤稻子,这么一算这水田的收入就能达到15万元。

  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最近这些日子王余强因为扶贫日活动的事情在村里忙得不可开交。他可能还不知道,几百公里外的家里,父亲正在生病,妻子为了照顾孩子照顾家,放弃了周末的职业药师考试。妻子默默支撑着家里的一切,不是因为她是无所不能的女汉子,而是因为她深深明白在丈夫心中大家和小家的分量。

  王余强也是想家的。当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一个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周围万籁俱静,村口房子里亮着温暖的光,有时屋子里还会隐隐飘出饭菜的香气,这一刻的他是最想家的。他想看儿子的笑脸,想听父母的唠叨,还想回到那个有妻子等他的家里。但是,他走不开,他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所做的将使这个小村子更多的人家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他要见证这个小村子一点一点儿慢慢变富……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