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女创客的“绿色梦”

09.03.2017  19:39

  新华社哈尔滨3月9日电(记者杨思琪)在哈尔滨市双城区的庆源猪场,指着厚厚积雪覆盖下的巨型密闭囊,海归女创客申海梅自豪地说,这里面装着6000立方米的猪粪,半年后会变成粪肥,这既减少了对空气和地下水的污染,又能滋养土壤。

  在农业和畜牧业大省黑龙江,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给环境治理带来一定挑战。针对畜禽废弃物的情况,不少牧场正积极探索处理技术,申海梅所尝试的就是其中一种。

  几年前,申海梅在丹麦奥胡斯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学硕士。在丹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习期间,一项课题让她接触到畜禽废弃物处理的先进技术。她看到一辆液体粪肥车把粪肥有序高效地施洒在农场里,每个农民都有一个数据簿,详细记录着施肥时间和施用量。

  留学前,申海梅曾在中国一家大型乳业公司工作10余年。丰富的工作阅历让她敏锐发觉,中国的规模化牧场越来越多,像这样的粪污处理设备却没跟上。粪污不应成为牧场的环境负担,而应是有价值的农业资源。

  怀揣着绿色发展的设想,她拒绝了国外的高薪工作,毅然选择回国,立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和浪费。在她看来,要把自己所学、所知,运用到生态事业才有价值。

  在走访国内近百家牧场后,申海梅发现,规模化牧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养殖和种植的分离,导致粪污不能及时转化成粪肥,更不能有效施撒到田地。

  “以前农民既种地,又养畜禽,十几亩地、几头猪,粪便可作为肥料,让土地肥沃,又能提高产量,是自然状态下的种养结合。”申海梅说,如何以环保和效率为标准,重新把牧场和农户联系起来,是她最想解决的问题。

  申海梅一边了解国内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边消化吸收留学期间积累的国外粪肥利用研究成果,最终决定和两名合伙人开启创业之路。2014年,他们成立公司,取名为“丹青诺和”,寓意用一片丹心给土地一个承诺。

  “牧场负责养殖,农民负责种地,我们负责以社会化服务,为他们进行粪污管理方案的‘私人定制’。”申海梅说,公司通过研发搭建数据平台,推动市场教育和技术示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2016年,庆源猪场主动与申海梅联系,采用密闭囊处理技术,每年可处理猪粪1.2万立方米。随后,雀巢公司也递来橄榄枝,年粪污处理能力达8万立方米。

  粪污处理是第一步,粪肥还田才是出口。为得到农民认可,申海梅和团队挨家挨户进行上门技术指导,给农民讲解施用粪肥的好处,义务当起了“绿色宣传员”。

  如今,得到政府黑土地保护项目的支持,申海梅的粪肥施放面积达到5500亩。看到土壤变松、变软,庄稼长势喜人,不少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被问及留学归来创业坎坷,有没有后悔的时候,申海梅坦言,“”是农业的特性,必须弯下腰、俯下身,沉住气,耐心经营。人们开始慢慢接受绿色理念,是最令她感到欣慰的。

  “不做价值化开发,一个企业很难长久发展。只有算好环保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申海梅的绿色坚守吸引了不少热爱环保事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希望提高科技含量,建立起现代农业的绿色标准。

  又到一年春耕时,奔波于各个项目的申海梅着实忙碌。尽管公司目前经营规模尚小。但她相信,健康的农业和畜牧业前景可期,这片黑土地一定会走出绿色发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