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梦之队”的“飞天神话”

21.09.2015  09:59

研发成员。吉星摄

反复试验。吉星摄

成功发射。冯健摄

    2015年9月20日早7时01分,“紫丁香二号”发射成功!在地面站里工作的哈工大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大家拥抱在一起,笑脸上挂着激动的泪水。5年前,当这群“爱做梦”的学生说出“要自己发射卫星”的“大话”时,很多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5年后,当“紫丁香”成功升天,大学生的飞天梦不再是神话。

   大学生们怀揣大梦想

  一群孩子立志要造自己的卫星

  卫星总体设计兼测控韦明川事后回忆:“成功的那一刻,我有几秒钟的走神,突然想起刚起步的时候我们的梦想被人质疑,如今只有短短的5年,它已经发射升空了!

  韦明川2009年考入哈工大,同年12月,中国首颗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希望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让他为之一振,“我要自己动手研制小卫星”。他把想法告诉了高中好友,却得到一片“”声。他又把想法说给老师,得到老师的支持:“学校欢迎‘爱做梦’的学生。”于是,他和同样有着“卫星梦”的小伙伴凑到了一起:郭金生、俞阳、吴凡、夏开心、冯田雨、王骋、张天赫、苗悦、邱实、胡超然、张扬雨、米明恒、张冀鹞、龚肇沛、裴乐等,用校园中最美的风景紫丁香命名了卫星。

   机会只给有梦想的人

  8个专业学生混搭组成“梦之队

  2010年,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教师王峰在荷兰做访问学者时得知QB50工程将要启动。QB50工程邀请全球高校参与,采用50颗立方体卫星组网,计划2016年底发射,是目前世界上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微小卫星国际合作项目。王峰马上向航天学院汇报,院长曹喜滨决定参与此事。韦明川和小伙伴第一时间提交申请。

  2012年1月,国内首个由学生参与设计、研制、调试与应用的微纳卫星团队成立。团队共40余人,被称为混搭梦之队,因为队员们来自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技术等8个专业,“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但我们梦想一致,感受相近,卫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打独斗肯定不行。”韦明川说。

   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

  “紫丁香”终在太空中美丽绽放

  研发卫星,是在探索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团队成员俞阳坦言:“参与项目的过程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没有后路可退,我们必须前行,解决问题后的豁然开朗真是一种‘酸爽’的感觉!” “我们不是演习,是真刀真枪的战斗;不是象征性参与,是全身心去做。”姿态控制系统负责人2014级硕士研究生吴凡说,因为队员们一起攻克了一道道难关,都成为了一个战壕的战友,感情十分深厚。

  2015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团队照例集体加班。窗外姹紫嫣红的烟花瞬间绽放,王峰老师提议带大家上楼顶看烟花。望着远处此起彼伏的烟花,学生们感慨:“这是我们最难忘的元宵节,等咱们研制的卫星上了天,也要这样庆祝!”如今,“紫丁香二号”成功升天,成为了队员们心中最美的绽放。

   纳卫星

  质量较小、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卫星。与微型卫星相比, 纳型卫星对遥感系统在质量、体积、功耗等方面的要求更加苛刻。它是基于微电子技术、微机电技术、微光电技术等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卫星的一体化设计和集成度更高,体现了航天器微小化的发展趋势。

  纳卫星的体积和重量远远小于传统卫星,但其组成结构及研制流程却与传统卫星相差不多。主要用途为教学与科研实验、太空科学实验平台、通讯、光学照相、星群应用及军事用途。

  长征六号  四大创新

  创新一:多星发射

  长征六号将20颗卫星送入了预定的轨道,在国内属于首次。

  创新二:绿色环保

  首次采用了我国最新研制的高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发动机。

  创新三:三平模式

  首次使用“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

  创新四:周期更短

  按照设计,长征六号的发射准备周期仅需7天,有力适应卫星发射低成本、短周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