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之爱汇温暖力量 东北农大助残支教志愿者在行动

09.11.2014  15:58

  张凯慧 记者 衣春翔

  又是一个星期日。

  东北农业大学学生张磊却没有休息,6点多就从学校出发了。她是东农助残支教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该协会与65个脑瘫儿童家庭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关系。张磊每周都会去一次脑瘫儿童家里,有时是补习文化课程,有时就是陪着孩子们玩耍。这件事,她从大一开始做,两年来从未间断过。

  在去往脑瘫儿童家的路上,记者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早出门,她说:“我今天的服务对象叫做小蕾,以前因为一个志愿者迟到了,她就变得不喜欢接受帮扶,所以我每次去都会打出提前量,以防堵车等意外情况,确保准时到达。很多脑瘫儿童十分敏感,对时间很重视,如果迟到,他们会很不高兴,不利于帮助他们进行康复和学习。”

  7点多,记者和张磊到了12岁的小蕾家。一看见张磊,小蕾立刻就绽放出笑容。张磊扶着小蕾进了房间,记者看见小蕾的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认字书、本子和铅笔。一坐到桌子旁,小蕾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学习。张磊对记者说,“康复治疗占据了脑瘫儿童的大部分时间,短暂的学习机会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所以会格外珍惜。”

  上课的内容很基础,就是学习拼音和书写阿拉伯数字。普通孩子可能教一遍就会,可是张磊和小蕾却一遍遍反复练习。小蕾很努力,尽管连握笔都十分困难,但她仍然坚持一遍遍练习书写数字。张磊也很有耐心,一遍一遍地教。张磊说:“耐心是志愿者具备的最起码素质。对于脑瘫患者来说,学会写一个数字需要付出很多,对耐性和体力都是考验。”

  两个小时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张磊准备离开,走到门外时,记者看见小蕾的表情忽然变得十分忧伤。张磊蹲下来,用小手指勾住小蕾的小手指说:“咱们拉钩钩,姐姐保证下周还会来。”小蕾这才又露出笑容。

  “开学我就大三了,学习十分紧张。我得找到熟悉这项工作,也能长期做下去的志愿者。”在回学校的路上,张磊对记者说,“不过你也看到了,对于脑瘫儿童来说,变化会让他们很难接受,甚至会闹脾气。如果我忽然离开小蕾,她会受不了。就算能找到合适的接替者,我也必须带一段时间,让她慢慢适应。所以,我决定多做一个学期志愿工作。”

  其实张磊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记者和她回到东北农业大学时,正赶上学校社团公开纳新,在助残支教志愿者协会的纳新现场,前来咨询报名的新生很多。

  会长张艺倩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协会和篮球、足球或音乐等社团相比,人气一点不逊色,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生申请加入,现在协会已有志愿者600多人。”一位刚刚报完名的学生对记者说,“相比那些体育音乐文学类的社团,做志愿者的确辛苦些,但却更有意义。我想在大学中得到全面发展,不仅是在技能上,还要在为人上,希望我可以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他人。”

  东农助残支教志愿者协会虽然是一点一滴地做事,却取得了很多成绩。与哈尔滨市聋哑儿童康复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哈尔滨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200多名聋哑儿童在治疗康复后,克服了自卑心理,学会了与人沟通,融入了正常孩子的学习生活中。2012年,该协会还成功申请到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希望工程星光行动成长志愿服务示范项目”,获得了更多的经费,服务活动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开展。

  据了解,在东北农业大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力宣传下,学校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共有16个学院志愿服务分站,9个志愿服务型社团,服务内容囊括西部计划、公益创业、助残支教、科技支农、赛会服务、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在省运会、中俄贸易博览会等大型赛会上,经常能看到东农志愿者们的身影。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