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 肇州优化民生成为“新常态”

08.11.2014  12:30

  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乡村屯校车全覆盖,率先实施农村公路屯屯通工程,7000户百姓用上直供常流水,3万户百姓享受集中供热,17所省级示范幼儿园覆盖所有乡镇,104个村级卫生所华丽变身,投入2700余万元整治农村环境……近年来,肇州百姓连连收到民生“大礼包”。仅2013年,县财政直接民生投入就高达7.2亿元,占县公共财政收入的87%。

  历史上,肇州民生事业底子薄。“我们从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着手,从最难处、最弱处做起,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民生工作持续优化成为新常态。”县领导道出“民生经”。

  喝上直供常流水住上集中供热楼

  直面“老大难”,敢啃“硬骨头”。近年来,肇州县委、县政府坚持高额投入、攻坚克难,接连打响“攻坚战”,一些为百姓诟病的民生积弊迎刃而解。

  宝昌源小区地处肇州县城繁华商业区,锅炉房里建的半地下的蓄水池却肮脏不堪。小区投用19年来,居民喝的二次供水都来自这里,而且每天只来两遍。今年9月23日,全靠政府投入、百姓不花一分钱的24小时直供水流入各家各户。“直到今天,大家伙儿才算住上‘真楼’了。短短20多天,我家这栋楼就添置了6台洗衣机、4台热水器。”71岁的居民祝玉祥喜笑颜开。

  肇州县自来水公司经理李振国介绍,肇州县史上就没有直供水规划,水厂都是按二次供水设计的。今年,县财政计划投资1800多万元,利用两年时间对县城145个小区、366栋老楼进行管网改造,彻底解决6层以下楼房、1.9万户居民的二次供水问题。工程6月份启动,130多人挨家挨户施工,硬是再造了一套庞大的全新直供水系统。“截至目前,已有4500户居民用上了常流水,封冻前7000户居民用上放心水、方便水。”

  由于多家小锅炉供热,形成“供热不达标、百姓不交费”恶性循环,每年冬季,县城百姓都要大闹一阵。为根治“冷屋子病”,几年来肇州县政府拿出超过8000万元的设施基础配套费和补贴,持续对县城老楼区实施供热管网和低温楼分户改造,引进两家大型供热企业。截至目前,集中供热面积293万平方米,占县城供热总面积的81%。

  县物业办副主任于建东介绍,今年居民热费缴费率达到了99%,百姓怨言几乎没有了。

  村娃上学安全无忧农民出门脚不沾泥

  解决民生问题,肇州既向“难里”去,更向“弱处”走。对农民民生屡施“雪中送炭”之举,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和关注,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

   “新校车又漂亮又气派,比以前舒服多了,坐车上下学是最开心的事。”在丰乐镇至王家炉屯专线校车上,小学生刘庆翔笑容灿烂。

  去年年初,肇州县主要领导深入调研走访,一步到位研究解决校车落户手续、校车成本、票价测算、安全检测等实际问题。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购置校车137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乡村屯校车全覆盖。县财政每年拿出140万元,为校车投保道路承运人责任险。

  走进永胜乡胜利村吴显屯,平整的红砖路铺展开来。村支书刘士军带着记者在全屯转了一大圈:“‘环屯路’长1.5公里,宽4.5米,造价30多万,村民只掏7万多元,通到所有66户村民的家门口。村民出门,脚上再也不沾泥了。”

  今年,肇州县在全省第一个实施农村道路“屯屯通”工程,县财政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用三年时间建设通屯公路450公里。今年,已建设通屯路190公里。

  教育卫生“不差钱”农民提升精气神

  双发乡幼儿园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钢琴、架子鼓,条件一点儿不比城里差,每名孩子全年学杂费只有400元,入园幼儿247名。

  □苗立辉 本报记者 李飞

编辑:朱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