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教师节,爱国, 赓续传承“八百壮士”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写在第34个教师节

10.09.2018  16:41

哈工大报讯(本报评论员/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者,人之模范也。”从古至今,教师这一职业受人敬仰、自带光环,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被看作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广大教师如何才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如何始终坚守哈工大人的初心和使命?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作为哈工大的全体教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赓续传承老一代“八百壮士”血液中流淌的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

新时代为哈工大人建功立业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想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广大教师既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也担负着破解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卡脖子”和重大创新成果不足等难题的时代重任,尤其需要弘扬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爱国奋斗精神,将家国情怀和奋斗激情注入到教书育人的第一线、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同时,高校教师只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爱国奉献是哈工大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哈工大,主动选择扎根边疆、铭记重托、艰苦创业,将毕生都奉献给了共和国工业化事业,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学校赢得了“红色工程师摇篮”的称号。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几乎承担全部教学和科研任务的800余人的教师队伍被称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了教学名师、学术大家。如今,60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虽已步入了耋耄之年,却仍然在新的舞台发光发热,于2016年成立了离退休职工正能量宣讲团,为青年学子讲述哈工大人的爱国奋斗故事。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家国情怀留人,坚持“选苗子、拔尖子、压担子、摘桃子”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师先进典型。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的深切嘱托,主动将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弘扬“八百壮士”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要靠不懈的奋斗来诠释。马祖光院士说:“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的爱,都是很具体的,具体在每一天怎样去做人、做事和对待工作上。”刘永坦院士说:“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使命。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是我们最大的荣耀。”在哈工大校园,从来不缺少爱国奋斗的教师典型,从来不缺少爱国奋斗的故事。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马晶、谭立英教授团队靠着近30年的执着坚守、刻苦攻关,实现了卫星激光通信终端从无到有、从重到轻、从高速到更高速、从低轨到高轨的重大跨越,带领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技术尖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作为学校从海外引进的高水平人才,黄志伟教授带领团队勇攀科学高峰,在生命科学最前沿领域不断作出重大发现并将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完成了3年破解3个世界科学难题的壮举。多次当选“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的程燕平教授接过理论力学教研室教学强的“衣钵”,在近4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始终将学生放在心中,以扎实的知识功底、“走心”的课堂传授和课后指导成为了学生心中的“男神”。曾担任学校定点帮扶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三友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干部李峰在近两年的驻村工作中心中装着百姓、脚下沾满泥土,带领三友村提前完成脱贫致富目标,做到了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些教师中的先进典型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对知识的炽热之爱、对人民的敬畏之心,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精心打磨好每一个细节,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从而写就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在建功立业的新时代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我们既要学习好、宣讲好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先进知识分子和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故事,又要赓续传承老一代“八百壮士”血液中流淌的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向身边的榜样看齐,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养分、获取动能,以新担当新作为谱写新时代哈工大人的爱国之歌、奋斗之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哈工大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