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子一次取走26件“爱心衣”

08.03.2016  15:46

  最近,通达社区设置了一面“爱心墙”,家里不穿的衣服可以挂在上面,有需要的人可以取走,不需审核。

  互通有无,无论“”,还是“”,全凭自觉,这种做法得到许多人的称赞。不过,也有人表示担忧,因为不需要审核,取走衣服的人是否真的有需要?会不会有占便宜的心理,随手拿走了一两件?昨天,这样的担心似乎出现了,一位年轻的女子,一次就取走了26件衣服。据工作人员描述,拿走衣服的女子看起来20多岁,穿着干净,对衣服上盖着的“舍得”印章并不避讳,取走的衣服装了三大袋。

  爱心被滥用了吗?几经周折,昨晚,记者找到了这位年轻女子。

  “每件衣服都比我的衣服新

  接听记者电话时,她正在打工。

  她叫李萍(化名),今年36岁,清瘦白净,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爱心墙”旁边是一间“舍得屋”,捐赠的衣服有几百件,无法全挂在“爱心墙”上,多数放在了这里。听说“爱心墙”的事儿,李萍就去了。“我进屋,看见地上堆满了衣服,工作人员让我试试,合身的就可以拿走。她这么一说,我就开始试了,感觉每件都挺合身,每件都比我身上的新。”李萍说。

  她取走的衣服有26件,几乎都是男装和大码的老年冬装,装了三大包。“爱心墙”和“舍得屋”的规定是:有需要的人随意拿,工作人员不用过问。工作人员觉得,20多件衣服确实多了些,但按“规矩”来,并未阻止。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么年轻,还捡人家的衣服穿,可我不在乎,我没有那么多钱,我也想把我丈夫和我妈的破衣服换了……”李萍说,如果丈夫穿厚一点,住在单位地下室也许就能减轻关节炎的疼痛。

  年轻离家闯荡,三口人打四份工

  在很多人看来,年轻的李萍肯定不是最需要这26件衣物的人。她家的条件和环境到底怎样?经过记者的沟通,她说,可以来看看。

  21时,李萍终于到了家。婆婆一直躺在床上等她,肯定已经饿了。李萍不好意思地让记者随便坐,赶紧给婆婆热饭。局促的小家,只有三盏小灯,有点昏暗。渗水发黑的墙上,贴着一张《百孝篇》。

  忙活完婆婆的饭,李萍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婆婆在一旁默默地吃着饭。十几岁从偏远山区走出来,投奔大城市的亲戚,几年后,亲戚去世,她开始独自谋生。丈夫的风湿病和皮肤病很重,带着七十岁的母亲从农村出来,就是想让老人过上好日子。

  李萍看上丈夫的孝顺,四年前两人走到一起,连张合影都没有,只是领了结婚证。她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每个月有1300多元的收入,丈夫打两份工,赚得多些,婆婆觉得自己能动弹,想帮家里分担一些,也出门摆摊。

  生活虽辛苦,三口人都奔着一个目标使劲——有个安稳的家。

  攒够钱有了家,婆婆却病倒了

  有家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李萍说,以自己多年积蓄,加上丈夫打数份工的辛苦钱,东借西凑,终于攒够了7万元的首付款,在城郊信义村买下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阁楼。

  说到买房钱,李萍一脸骄傲——向亲友借的钱马上就要还完,再坚持几个月,丈夫就不用打两份工了,生活会轻松很多。

  婆婆70岁,腰间盘突出越来越重,现在几乎不能下床。丈夫打工的物业公司需要值班,常年住宿舍,一个月只能回家一两天。新买的小房子只有李萍和婆婆住。

  因为生活拮据,她和丈夫一直没敢要孩子。

  陪着李萍从工作单位出来,走上三站地,才到车站。从单位到家,要坐近两小时车。下了公交车,徒步穿过东北农大,校园每条小路李萍都很熟悉,夏天,只要下班早,她就在校园附近摆地摊,卖文具和旧书。“附近的人家里条件都比我们好,扔掉的东西特别好、特别新。”她说,东西就是这样,有人觉得没啥用,在别人看来却求之不得。

  第二天早上5点,李萍还要出门上工,记者不便再打扰,起身告别离开。

   编辑部内部产生两种观点:

  A.为了生活、为了家,夫妻俩勤劳奋斗,值得尊敬。被需要,“爱心衣”就体现了它的价值。

  B.一次取走26件衣服,着实不少,如果根据短时需要,一次不拿这么多,让更多人感受“爱心墙”的温暖,会更好。你支持哪种观点,说出你的感受。热线电话:1584656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