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打造牧业经济“升级版”建设规模化养殖场

25.06.2014  12:27

        本网讯(赵敏黾)走进大同的乡村,随处可见一排排宽敞的标准化畜舍,舍内牛羊肥壮、鸡鹅成群,幸福写在了农民的脸上。这是大同区以现代化理念谋划大牧业,依靠政策措施推动,龙头企业拉动,养殖户多户联动,发展生态畜牧业带来的新景象。   
        记者在位于大同区林源镇的大庆市绿野畜牧有限公司厂区内看到,一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猪舍内近万头商品猪膘肥体壮。二期工程的猪舍、料库、粪便无害化处理池、饲喂站正在紧张施工。据介绍,该工程分三期建设完成,总投资1.2亿元。   
        “到今年年底,全区像这样的规模养殖场将达到145家。”大同区畜牧局局长金柱武告诉记者。   
  作为全市唯一的农业大区,大同区一直将畜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现代牧业,引导和鼓励分散、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贯彻实施“三退三进”工程,围绕规模化养殖、品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这“三驾马车”,引领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区畜禽发展总量达1076.32万头(只),实现牧业增加值4.12亿元。   
  近年来,大同区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市场拉动、服务推动等措施,大力转变传统的一家一户、混居混养的畜牧业生产模式,使畜牧业生产结构由分散型不断向规模型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全区规模化养殖渐成主体,规模场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13年末,该区规模场区总量达135个,圈舍面积达45.8万平方米,规模养殖能力达800万头(只)。2014年全区计划投资8010万元,新、续、扩建各类养殖场10个,新建圈舍28栋,面积30480平方米。建成后全区规模场区畜禽圈舍总面积达到49万平方米,规模化饲养量达820万头(只),规模化饲养率达到50%以上。   
  畜牧业作为大同区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肉牛、奶牛、生猪、肉鸡、大鹅”五大品业发展格局。这个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改良品种入手,走靠优良品种培育优势品业的路子,着力将“五大品业”培育成优势品业。不断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全区建设奶牛配种站点27个,荷斯坦奶牛冻精配种技术推广率达100%,奶牛性控冻精配种技术正在逐步铺开;大同白鹅种鹅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北方和鑫宇两家种鹅养殖场父母代种鹅年饲养量达30000只,这些父母代种鹅可产有效种蛋140万枚,有效提高了供种能力;生猪鲜精人工配种技术正逐步推广应用。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畜禽良种化水平,促进了优势品业快速发展。预计到年底,五大优势品业发展量将达到1498.4万头(只),占全区畜禽发展总量的79%。   
  大同区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污物无害化”的要求,大力加强规模场区建设,大部分养殖场区达到了生活区和养殖区分开,实行封闭养殖,并推行了统一良种、统一饲料、统一用药、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机制,在选种、饲喂、管理、出栏等环节,严格按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有效提高了规模场区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了全区畜禽养殖逐步从庭院、村屯中分离出来。   
  同时,对散养畜禽,这个区从规范化经营教育和统一防疫、统一无害化处理入手,不断提高散养户的经营水平。通过举办畜禽养殖安全生产培训班、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等方式,加强养殖投入品的使用管理,规范用药用料行为。采取防疫责任区联合入户统一防疫和集中开展清圈消毒行动,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质量和水平。在村级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确定专人负责,对病死畜禽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杜绝养殖户随意处置,消除了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隐患。   
  “到2014年底,大同区畜禽发展总量将达到1876万头(只),实现畜牧业增加值8.5亿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5%。”金柱武的话语里透着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