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两成畜禽退出庭院进130个“牧场”

19.12.2014  13:47

  本网讯(赵敏黾)  “你家牛牵进牧场了吗?”眼下,这句话成了林甸县养殖户们热议的话题。 
  为啥?“一头奶牛一年纯挣1.5万,能供一个大学生。”在众晔牧场里打工的孙玉军,把家里惟一一头奶牛寄养在那里。 
  奶牛送进“托牛所”,比在自家养划算。据孙玉军讲,奶牛产奶期间,就像女人坐月子一样金贵,怕惊、怕凉。但在自家养牛,条件有限,只能拴在庭院的牛棚里,冬天冷夏天晒。吃喝拉撒在一个地儿,院子成了“屎窝棚”,屯子成了“尿围子”,养户闻味,奶牛遭罪。这样的牛,一年只能产4吨奶。 
  “在‘托牛所’就不一样了,牧场出场地,都是现代化的牛舍,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奶户自己看管。草料、防疫都是统一的,要是牛有个病灾的,牧场的专业人员就管了,喂料、喂水都是有时间的,到时间就榨奶,不用从家牵着奶牛到奶站。来到‘托牛所’,我那头牛一年多产了两吨奶,一年也就交个草料钱。”孙玉军一口气说了很多。 
  牧场负责人于守龙说,现在养牛户也都知道了规模饲养产奶多,但几十头牛,不可能去花那么多的血本,既建场房,又进设备的。到目前,牧场已经投进了2600多万元,光一套污粪处理设备就400多万,一套榨奶设备和软件236万。还有防疫、场地建设、牛舍等项目,都配套跟进。这样精心养出的牛,不多产奶才怪了。 
  散户托牛入场这种模式,已在奶户当中悄然兴起,许多人把牛牵进牧场里。 
  “牧业发展只有由小生产向大格局转化才是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畜牧业真正的转型升级。”县畜牧局副局长于府君说。 
  “托牛所”只是让散户退出庭院的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才会把奶户们的“小家”聚在一起,变成一个集体的“大家”。 
  在林甸县,不仅奶牛退出庭院,牵进“托牛所”。全县不少养殖户把猪、鸡等也赶进了规模化养殖场。目前,全县有畜禽110多万头只,其中两成的养殖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畜禽纷纷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屯,进入大户、牧场和小区里。 
  据不完全统计,县里的两成畜禽搬进了130个大牧场里,远离村屯,过着以前不曾有过的现代化养殖生活。其中,有30个奶牛牧场、45个猪场、18个禽类养殖场。 
  4年前,李福军家的1栋猪舍与住房仅有几步之遥,每天闻着猪粪味儿,夏季受着蚊蝇的围攻。 
  钱“”在猪舍里,却始终“”不大。2011年,他建了个两万平方米的猪场,有4栋猪舍。 
  后来,李福军又成立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30人入社。如今,猪场里有220头母猪、1600头育肥猪。 
  大伙的猪“”在一起养,最大的好处是统一防疫、统一喂食,出栏后卖的价格也一样,养猪户之间再也不用互相扛价了。 
  采访中,李福军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有养猪的习惯,但多数是一家一户的粗放饲养,数量少、成本高、效益低。规模养,都是清一色的现代化,猪睡在离地50多厘米高、铺着稻壳的“软床上”,粪便从钢管下漏走,机械铲粪机随时清理。 
  采访结束时,于府君说,当前林甸县的畜牧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现代畜牧业产业步伐的加快,传统产业很难适应现代产业要求,散户散养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