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玉米临储政策终将华丽谢幕的背后
长达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被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这意味着,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将来会回归以价格反映供需基本面的正轨,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临时收储政策始自2007年,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然而,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这让国内库存不断堆积,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上个月表示,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至此,玉米收储取消保护价被认为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式启动。
玉米收储政策引发怪象丛生
怪像一:最好玉米成库存,产业只收差玉米/销区玉米向产区倒流
即使2015年全国玉米收储价格首次下调,一等玉米收购价2080元/吨,二等为2040元/吨,三等为 2000 元/吨。但在不执行收储政策的河北山东地区,玉米市场价格已跌至1600-1700 元/吨。这就导致农民更愿意将玉米卖给临储,今年甚至还出现华东和华南的销区玉米向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产区倒流的情况。
缓解收储压力,临储收购玉米的质量标准有所调高,霉变率必须控制在2%以下、含水量在14%以下,但这并未能阻止大量玉米涌向国储。在巨大供求矛盾下,只有最优质的玉米才可能进入临储,品质稍差的玉米只能自寻出路。
2015年底新粮刚上市阶段,农民普遍对玉米价格预期较高,存在囤货惜售的现象。一些代储库为了能尽快收足玉米配额,不惜在收储价格之上提高20-30元/吨收购。
由于产成品价格倒挂,这些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明显低于临储价格。有些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咬牙将价格上提至1900元/吨收购,同时放低霉变率要求,但仍难以从市场收到玉米。
不过,今年的玉米收储政策取消预期大幅升温,农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售粮积极性在春节之后明显提高。无论是收储仓库,还是加工企业,门口排队卖粮的车队都大排场龙。
临时收储产生何种问题?
2007年起,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由于国际粮价深度回落,国内粮价已成为全球“高地”,加上市场消费低迷,加工转化开工不足,东北等核心产区新粮收储矛盾和安全储粮压力突出。
1.当前我国粮食出现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矛盾现象——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但是粮食进口量突破1.2亿吨,结果是粮食库存量“库满为患”,目前玉米临储库存达2.5亿吨,稻谷按最低收购价库存1亿吨。
2.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占用大量的财政资金,同时每年也都需要付出巨额的库存成本。按程国强报告给出出具计算,目前2.5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在630亿元。
3.受临储提价政策的影响,加之国内外价差拉大,国内玉米产区与销区价格倒挂、原料与成品价格倒挂,各类粮食主体不愿存粮,使市场收购与库存压力全面向国家收储转移,形成老库存拍卖出库不畅、新库存迅速增加的困局。
解读玉米结构调整原因
■ 生产的快速发展
粮食“十二连增”,玉米的贡献值最大,是面积增加最多、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过去12年,玉米的面积增加2.1亿亩,产量增加2175亿斤,占整个粮食产量增长量的57%。受收储政策助推,中国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2015 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为 3712 万公顷。15/16年度玉米产量刷新历史新高,达2.246亿吨。
从全球库存来看,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截止 2015 年年底,全球库存数量为 2.06 亿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为 21.34%,连续四年稳步增加。其中,超过一半的库存在中国,中国是全球主要产销国中库存消费比最大的国家,即去库存压力最大的国家。
■ 消费需求不足
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玉米饲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消费端落后于供给端。自2007年开始,中国玉米已实现供需自给自足状态。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
海通证券分析师高上介绍: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急剧扩张,下游消费增长缓慢。玉米淀粉加工产能急剧扩张,然而下游消费短期却增长缓慢,致使玉米淀粉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长期位于盈亏平衡点附近,短期困境难转变。
■ 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
受国内外价差的影响,近几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逐年增加。去年,玉米进口473万吨,同比增加82%,同时非配额管理的高粱进口1070万吨,同比增加85.3%;大麦进口1073万吨,同比增长了98.3%;木薯进口了938万吨,同比增加了8.4%;玉米酒糟,进口了682万吨,同比增长了26%,挤占了国内玉米消费市场,增加了玉米去库存压力。
“市场化收购”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为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将积极采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库存等综合性措施。
“补贴”
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将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新政策的重心和难点何在?
有效管理 管住进口
从需求角度来讲,实现市场化的现行条件是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堵住进口,那么反映到价格上,主要依据进口成本来反推国内价格,得出合理价位。目前,美国玉米到港完税价格为1480元/吨,回推北方港口价格为1380元/吨,回推产区1280元/吨。只有国内外价差平衡,对于国内企业,才会出现“愿意买”的情况,启动市场自身对国内玉米的调节。
考虑农户是否认可“市场化”之下的价格
市场化下,农户种植成本,将成为设想粮价底部和政策调控的未来是否加码的主要根据。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成本降至1200-1400元/吨。在无临储托底收储的情况下,农户是否继续选择种植,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补贴制度的具体形势,市场人士分析,应将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