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临储新政释放“市场化”信号

23.09.2015  11:38

  新粮上市与临储降价施压市场

  早在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出炉之前,有关新季临储玉米收购价格降至每斤1元的传闻,已将大部分市场人士的心理预期压低,加之东北产区少量新粮上市顺利衔接,南北港口玉米价格自然下跌。

  截至目前,北方锦州港口收购干粮玉米价格为2030元/吨,平舱价格为2080~2100元/吨,水分30%潮粮收购价1620~1660元/吨,目前现货价格明显低于收储价,将对未来到港价格形成支撑。不过,鉴于此价格水平并不是更早传言的每吨1800元或者1900元,华北玉米产区价格反复震荡,多雨天气增加收购难度,对市场形成阶段性支撑。

  收储期提前为市场注入强心剂

  2015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启动较往年提前20天左右,公布时间较去年提前两个多月。今年国内玉米收储时间相对拉长,无疑给市场注入强心剂,避免新粮上市出现价格滑坡以及人为炒作。同时有利于农民收获后及时卖粮,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好烘干能力,尽量减少玉米霉变。

  收购价下调降低市场心理预期

  2015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元/斤(相比去年1.11~1.13元/斤的临储收购价,平均降幅高达12%),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斤0.02元掌握。挂牌收购价是指收储库点向农民直接收购的到库收购价,三省一区间不再存在差异。

  市场分析认为,今年玉米收购价格下调幅度较大,这与今年国内玉米生产形势以及当前的市场价格发展态势相吻合,并不符合此前市场预期的0.9~0.95元/斤价格区间,也没有达到当前的最低拍卖价。

  政策公布后,市场多方主体对后市持悲观预期,对今冬明春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均不看好。实际上,华北地区新上市春玉米开秤即跌破1元大关,对于市场造成的悲观情绪,有可能致使价格趋势进一步下行,对秋粮种植主体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售粮农户而言,其担心今年的收入是否会低于去年,新粮上市或引发抛售,贸易商、加工厂也会更加谨慎。

  区域收购“无差异化”成热点

  今年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中,三省一区间不再有往年的地区价差,也成为业内热议的重点之一。笔者综合认为:第一,继给予吉林、黑龙江深加工补贴后,中央扶持黑龙江的意图更趋明显,因黑龙江库存压力最大;第二,让区域间自由竞争才是真正的市场,也是市场化本身的要求;第三,防止人为低粮价区域粮源流向高粮价区域,缓解临储收购区域压力转移和收购量失控。

  引导粮价向“市场市”过渡

  今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水平确定为1元/斤(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主要是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将临储价格水平尽量贴近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粮食价格回归市场。

  综合分析,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出台,应验了此前“尽快释放市场化”的承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真正的“市场化”需要逐步实施,其后遗症相信不久就会显现。对于国内粮商而言,今冬明春的玉米市场大跌见底方可为之。同时,去年和今年初玉米收储力度过大,东北、华北地区市场余粮价格整体走高,甚至出现市场与政府争粮的现象,今年恐难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