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临时收储价无法再“临时”
国内临时收储价上涨与国际市场价格下跌
玉米 临时收储政策走到了第八个年头,农户们收到的消息是,临时收储价,从每斤1.12元,下调到每斤1元,八年来,这是第一次下调。内蒙的 玉米 种植大户王五厚似乎早有了心理准备:
王五厚:(国家收购价)能多给更好啊,但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它不可能多给你呀。
王五厚希望的“越多越好”,指的就是 玉米 临时收储价,为了防止市场价格偏低伤害农民利益,从2007年开始,我国对 玉米 实行了扶持政策——国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一个收购 玉米 的临时价格,农民可以按这个价把 玉米 卖给国家收储粮库。在2007年,临时收储价每斤还只有7毛多,但到2013年,已经猛涨到一块一毛二,上涨了近60%。与国内 玉米 价格只涨不降相反,国际市场价格却连续3年走低,目前, 玉米 进口价和国内临储价的差别已经达到了每吨500元左右。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今年 玉米 临储价格下降是大势所趋,没法再像往年那样,只涨不跌了:
李国祥:当 玉米 (供应量)宽松的时候价格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导致严重的过剩状况,临时收储政策导致市场扭曲是其最大的弊端。
临时收储价运行中与初衷渐行渐远
按照政策设计初衷,临时收储要体现“临时”的概念,国家收不收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定,而且收储价格也可以灵活调整,可这几年在实际运行中,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价格基本只升不降,数量也从一开始设计的有限收购变成了敞开式收购。但八年之后,价格扭曲造成市场失灵,下游企业、库存压力和财政资金,都不堪重负,使这个“临时收储”机制已经不能再“临时”下去了。
先说农户这一方。自从2007年 玉米 临储政策实施以来,农民逐渐养成了依赖思想,无论市场需求怎么变, 玉米 都有国家收。
东北 种植大户许胜全:我们老百姓卖的价格就看国家政策,国家(收储)价格高,我们就卖高点,国家(收储)价格低,我们就卖低点。jS9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立足饲料,服务畜牧
影响更大的是下游企业。 吉林 一家需要 玉米 饲料的企业负责人金修彬,看到 玉米 丰收,却很难高兴起来,临储价格偏高,他就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价差,稍有不慎就会有损失。
金修彬:现在行情一天一个样,一天打好几个电话跟厂家、饲料厂、小农户联系,行情掌握不好,就要赔钱。
提防赔钱还算是好的,更多 玉米 深加工的下游小企业主,担心的不只是赔钱,更害怕在价差压力下,开不了工。菱花集团负责人杨玉玲介绍,味精行业里,三分之一的企业已经停产了:
杨玉玲:两吨半 玉米 生产一吨味精, 玉米 价格提升,味精行业有三分之一的已经停产了,只有大企业还在开工。
即便有收储能力的大企业,也承受不起国内高昂的成本价, 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程国强 在调研中发现,国内的高价 玉米 ,让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程国强 :如果 玉米 加工企业用国内原料,就有比较高的成本,它的下游企业也有比较高的成本,就没法跟国际竞争。
国内的 玉米 价格太高,有的下游企业只好舍近求远,购买进口 玉米 。海关 数据 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 玉米 量还只有8.4万吨,而今年,仅前8个月,这一 数据 就刷新为437万吨。不过, 玉米 进口有配额限制,有些企业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寻找替代品。
程国强 :如果做饲料的企业,肯定要选择价格更低的,或者是替代品,比如高粱。
库存压力大,靠财政埋单的日子终将过去
大量进口 玉米 、寻找替代品,只要还有办法可想,下游企业就不用国内的高价 玉米 ,这样一来,直接造成的后果是两大压力:一个是库存压力,一个是财政压力。
数据 显示,我国的国储 玉米 库存目前已经达到创纪录的1.5亿吨,这个库存数量是个什么概念? 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程国强 解释说:
程国强 :我们全年的产量是2亿吨,库存接近全年的产量或者消费量, 20%-30%就非常高了,1.5亿吨占总产量的60%-70%,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库存。消费量一年估计就是1.7-2亿吨。
不过,粮库里高价收购的 玉米 ,就算堆不下,也不能低价赔本卖出去,最终,它们只能由财政来兜底,财政的压力,可想而知。有 数据 显示,2012年 玉米 临时收储的财政资金成本是610亿元,到2014年,这个 数据 激增到1800亿,财政支出几乎涨了三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秦富:市场价格如果是离临储价格越来越低的话,答案是肯定的,储备需要的财政负担会越来越高。
更严峻的形势是,近年来我国 玉米 种植面积也在大幅攀升,《中国统计年鉴》的 数据 显示,2007年我国 玉米 种植面积不到3000万公顷,到去年,这个数字变成3700多万,今年预计还有1.3%的增长。 玉米 产业已经患上了三高症: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
算上今年,我国 粮食 将出现连续十二年增产的可喜局面,作为我国第三大口粮, 玉米 的临时收储政策为 粮食 连年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过去只涨不跌的临时收储价格,就像卡在 玉米 产销渠道中间的一根刺,让市场供应和需求很难合拍。今年的价格下调,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临时收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