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屯合作社:“混血”经营辟新路

29.10.2015  10:05

  曲折蜿蜒的木栈道将人送入一望无际的稻田深处,风吹来,绿浪滚滚。晴空碧水相交之处,嘎嘎的叫声此起彼伏,是鸭子在田间追逐、捕食。

  农业部去年公布了“中国美丽田园”名单,五常市王家屯合作社的种植园区以迷人的夏季稻田景观赫然在列。

  一个“资质平庸”的小合作社,遇到一个农民办起的水稻加工厂,会发生什么?农户们的耕地被迅速集聚,高标准生产方式刹那间全面铺开……

  这场农田与车间的独特融合,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收入与工作方式,也间接缔造了一个即将上市的农业企业。或许,它带来的改变还会更多。

   最美田园”背后的生产之变

  秋收已结束,王家屯合作社的水稻基地里,鸭舍分外显眼。

  “鸭稻田执行有机种植标准,一点农药、化肥、除草剂都不会使用。”王家屯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项文秀说,今年500亩鸭稻田选用9000只出生20天左右的雏鸭在稻田里“服役”。

  这是一种新生态种植模式。鸭子在田间觅食吃掉害虫、杂草,它们的不停游走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更刺激水稻分蘖生长,而排泄物则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结果,小弱稻苗被鸭子踩倒后,剩下基因优良的水稻茁壮生长,产出的大米色泽晶莹、滑润如玉,富含硒、氨基酸、锌等元素,更加优质。

  事实上,王家屯合作社的3万余亩稻田近年已全部实现有机化,其中有近万亩稻田还执行了衡量指标多达280项的欧盟有机标准。稻田呈现诗意田园风光的背后,是现代科技的全面支撑。

  “这是连接附近河水的给排水设备,生产期内传感器给信号,自动浇灌稻田。”合作社另一位负责人在地头指给记者看。眼下秋收结束,平日“埋伏”在田埂上的现代化设备都清晰显露,而星罗棋布的摄像头更惹人瞩目。摄像头主要实现对生产过程24小时实时监控。而且,稻田视频与后期水稻加工数据,同五常市物联网中心相连,消费者可对大米全程溯源查询……这是一个清晰的放心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

  这片科技武装出来的现代农业园区,其实还做到了另一个极致:农业资源的精细化利用。统计显示,2014年该合作社核心区5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的智能给水系统,水利用系数由0.62提高到0.9,年节约水资源145万立方米。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王家屯合作社全新的生产模式与理念,已迈进国内农业的前沿水平。这也让人几乎忘掉了它几年前的粗放与低效。

   企业入股“混血”农民合作社

  一切变化,始于王家屯合作社与金福粮油公司合作,开启多种形式参股合作社经营道路。

  2007年,杜家镇7位村民组建了王家屯农机合作社的前身——“半截河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共有45户,种植水田1500亩。成立之初的几年间,这个合作社经常遇到的状况是:想扩大生产规模时缺资金,有时备春耕买种子、雇机械都捉襟见肘。水稻种植方式仍是老一套,社员收益增加并不明显。

  王家屯合作社财务员陈丽娟说,因为当初合作社太小太弱,村民没有信心,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和土地非常有限。

  转机出现在2011年。从事五常稻米加工与销售的金福粮油公司已初具规模,在五常大米已成全国知名稀缺资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稳定自己的米源。另一方面,金福粮油公司进军快速膨胀的全国高端农产品市场,需要从源头上提升自身大米的品质。

  金福粮油公司以注资入股的方式加入半截河子合作社后,科技化生产方式与有机生产的经营理念在合作社逐步实施。“水稻种植开始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人工成本一下子减少60%”。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农户分散种植,雇人插秧一亩地300元,收割雇人得300多元,而采用机械化生产亩均成本能省400元。合作社采用统一品种、测土配方、移栽等高产栽培技术,也保障了水稻产量与质量的稳定。

  村民们带着土地,迅速向合作社聚集。至2014年,王家屯合作社在扩大再生产中,已累计吸纳金福公司注资1318万元。这期间,金福粮油公司将自有1万亩生产基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陆续引入金福粮油公司新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

  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王家屯合作社生产出标准稻米,“知根知底”的金福公司当然照单优价全收,社员收益节节攀升……很快,半截河子村所有村民都加入了王家屯合作社。

  截至目前,王家屯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达到3.3万亩,社员635户,并跻身我省首批现代农机合作社规范社。

   “企+农”联手演绎财富聚变

  与金福粮油公司的合作,也让王家屯合作社的市场理念全面“升级”。

  合作社组建的专业营销团队以团体订购、专营直销等方式,开始积极开拓北京、上海、深圳等高端市场。同时,最时尚的营销理念也在王家屯合作社生根,比如对“互联网+”的亲近。

  今年,通过各种“朋友圈”的推销,王家屯合作社水稻还没收割,有机水稻基地已完成认购数千亩。300亩稻鸭基地则与阿里集团合作,在互联网上进行拍卖,售价达每斤60元。

  “由于鸭稻米采用纯绿色原始的种植方式,生产出的大米和鸭子在收益上都远高于普通产品”。项文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鸭稻每亩成本在4600元左右,亩产大米340斤左右,大米一项每亩收入大概2万元,每亩放养的18只稻鸭市场售价大概1000元,每亩纯收入大概在1.5万元左右,是常规水稻种植的10倍。

  数据显示出农户收益的提升。2014年,王家屯合作社总收入9299.7万元,除去支出后全年盈余达5901.1万元。628户普通农户社员分得3888.6万元,每户土地年纯收入6.2万元,其中亩收益比入社前多出400元以上。而这些,还只是村民们的保底收入。

  依托于以王家屯合作社生产基地为主的稳定米源,金福公司近年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金福粮油公司实现年产值3.6亿元,年利润2300万元,同比增长20%,营销网络覆盖50多个城市。近期,企业已获准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我省首家专营稻米产业的上市公司。

  手握稀缺资源,拥有规范生产实体,金福粮油即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一个带着“冰城”标签的财富神话即将上演。

   “三产”融合塑农业新面孔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了传统农业从生产、运营到销售的模式,也在持续创新与变革中释放出惊人的活力。

  在组合起独特的水稻“研、产、加、销”产业链条之后,王家屯合作社与金福粮油公司携手,摸索经营新模式——农业、工业、文化旅游“三产融合”发展。

  在王家屯合作社水稻基地核心区外,金福粮油公司智能化工厂十分具备游览特质:新鲜的五常大米从稻谷到最终大米成品包装,全部由自动化生产线完成,楼上楼上共计5600平方米的偌大工厂里,只有12个工人……

  结合拥有智能化节水灌溉及农业物联网设施的“最美田园”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合作社与金福粮油公司今年合作开发金福稻花香生态体验游项目。

  事实上,为打造出一个集吃、住、游相配套的旅游项目,这里新建了稻作博物馆、农业观光园,以及村民们广泛参与的农家乐项目,力图成为国内首个以五常大米为主题的集农业、工业、观光于一体的全新旅游景点。该景区今年8月试运行后,已接待参观人数3000多人次。

  王家屯合作社相关负责人目标十分明确,“这个旅游项目无论是工业游、生产基地游,还是在农家乐消费,全都强化了一点:对大米品质的现场认可。”旅游辅业在拓展新营收方式的同时,也建立起基地大米品牌的体验式营销模式。

  多产业融合发展,受益最大的仍是村民。王家屯合作社约有300余村民进入金福粮油公司、文化旅游公司等产业链条领域找到工作机会。社员彭建举从事仓储管理工作,每个月收入超过3000元。村民尹晓同在金福公司从事新厂区基建,月均收入超5000元……

  每人都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临时活计已被村民们“嫌弃”。金福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仓库保洁工作量并不大,一天一百元雇村民,他们都不一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