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玉教授告诫:肠癌年轻化不容忽视

08.06.2016  20:43

意外流产竟是肠癌在幕后捣鬼

      28岁的徐女士,家住大兴安岭林区,结婚一年多,和丈夫一起开了个烧烤小店,刚刚成家立业的小俩口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4月,已经怀孕了七个多月的小徐到医院检查,发现母腹中的胎儿竟然没有了胎音。在证实胎死腹中后,医生遗憾地给她做了引产。小两口为此悲伤不已,同时也百思不解,怀孕期间一切都很正常,怎么小宝宝说没就没有了呢?

      祸不单行的是,就在小徐身体和心理慢慢恢复的过程中,无意中她在自己的上腹部摸到一个明显的肿物,去当地医院检查,居然罹患了结肠癌,医生告诉她肿瘤太大,活动度差,手术有一定难度,建议转入上级医院。再次陷入绝望之中的小徐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哈医大附属二院结直肠肿瘤外科病房,接诊医生王贵玉主任决定尽早为其施行手术。术中发现徐女士的肿物在横结肠近脾曲部位,直径大小约10公分,局部病情较重,经过2个多小时紧张操作,最后完整切除了肿瘤,淋巴结也做了彻底清扫。目前小徐恢复良好,准备根据病理结果再制定下一步化疗方案。

      在住院期间,经王贵玉教授详细解释,小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意外流产的原因是肠癌直接导致的。王贵玉指出,结直肠癌发生在 40 岁以下女性中的情况并不常见,在妊娠期的发生则更属罕见。肿瘤在妊娠期的发病率介于 0.02% 至 0.1% 之间,因此在诊治中存在巨大挑战。妊娠时所存在的体征和表现可能会掩盖结肠癌的症状,从而使疾病进入晚期时才得以确诊。

结直肠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报道,目前我国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5位,2015年国人新发病例37.6万例,死亡19.1万例。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近年来由于肠镜和大便常规筛查的推广,50岁以上人群结肠癌发病率一直在缓慢下降。而在我国,结肠癌却呈现出年轻化、发病率和死亡率走高的趋势。王贵玉教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像小徐这样年轻的患者,这种过去多见于老年人的疾病,现在变得越发年轻化,甚至低龄化;而结肠癌病人年龄越小,其肿瘤恶性程度可能越高。

针对这一严峻现状,早在2012年起,我国卫生部门就已启动了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作为第一批参加此项目的单位,哈医大二院肿瘤防治中心和结直肠肿瘤外科从一开始就承担了黑龙江的结肠癌筛查工作。王贵玉主任介绍说:截至2015年6月,他们中心在已筛查的高危病例1102人中,发现癌前病变(腺瘤)58例,结肠癌病人9例。通过对40-69岁肠癌高发人群筛查,发现息肉患者、管状腺瘤患者及早期癌症患者约占检查比例的40.1%。

多学科合作有助于遏制结直肠癌

      随着人们对肿瘤诊治理念的更新,多学科综合协作(MDT)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为推崇的肿瘤治疗模式,改变了传统“单打独斗”的局面。王贵玉教授指出,结直肠肿瘤的综合治疗需要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介入科、呼吸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病理科、影像科及心理专家等各学科积极参与,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参与疾病的诊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和最佳的治疗计划,使病人受益最大化。

      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结肠癌仅依靠单独学科、单一手段无法治愈,需要有机、有序地结合手术、化疗、放疗、靶向等多种治疗手段,在多学科医生通力合作下,才能延长生命甚至获得治愈。王贵玉认为,良好的MDT可以涵盖整个疾病评估,各阶段治疗以及各种治疗的衔接。以结肠癌肝转移为例,和单纯内科治疗相比,通过内外科等多学科紧密合作的MDT模式,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从5%上升到20-35%,效果提高明显。

微创外科为结直肠癌手术“护航

      在多学科综合协作模式(MDT)的背景下,外科的作用似乎正在被药物和放疗等手段所削弱,但规范合理的根治性外科手术仍然是治愈结直肠癌的唯一手段。王贵玉主任介绍说,当前我国微创外科蓬勃发展,外科实践业已进入到微创时代。微创外科的进步依赖于手术器械的发展,而新型手术的研发又推动了外科理念的进步。

      以往外科医生以切开和结扎为基本功,现又增加了各种先进设备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正如精确制导武器改变了战争模式一样,机器人、腹腔镜、3D腹腔镜等先进的医疗设备的研发也日益更新着外科医生的手术理念。于此同时,结直肠癌外科手术近年来也涌现出微创化的热潮。王贵玉评价说,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日臻成熟,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已经达到几乎相同的疗效,并且已具备微创的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整合到腹腔镜设备中,3D技术已不再是影视行业的专属,3D腹腔镜在短短数年间已在国内得到快速普及,其优势在于还原真实的手术视野,便于保护血管、神经和重要的器官。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同样具备3D成像系统,截止2015年底,国内机器人手术的数量已经超过两万例,机器人系统灵活、精确、稳定的特性,使其在保证手术安全和肿瘤根治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盆腔自主神经功能。

早诊和预防是大肠癌良好预后的关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年轻人大肠癌发现时,有很大一部分已进入晚期,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那么该如何预防并进行早期诊断呢?王贵玉教授提示:首先,青年人应该普及防治知识,避免如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低纤维素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戒掉吸烟、酗酒、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起重视,大肠癌的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很多人得了肠癌,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还有被误当做慢性肠炎、痔疮、痢疾、肠息肉等。

王贵玉指出,大肠癌是消化系统中最好预防的癌种之一,因为它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癌前病变——腺瘤,而腺瘤可以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大部分可于肠镜下切除。所以通过普查和随访,发现高危人群,尤其有结直肠癌或腺瘤的个人或家族史者,平时经常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的人,建议及早肠镜检查,捕捉到早期病变并及早施行手术,多数病例都是能够治愈的。并且肠镜检查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痛苦和可怕,特别是内镜设备和检查手段的提高,大部分人都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况下完成。

王贵玉教授简介: 现任哈医大二院肿瘤中心副主任,结直肠肿瘤外科科室负责人,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中国抗癌学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肝转移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MDT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第一届“中华肿瘤”  明日之星、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协作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普外学分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等。担任《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

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50余篇,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总影响因子达61.027。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14篇,总影响因子达47.489。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奖励。相继获得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参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吴阶平基金项目等,课题总经费超过200万。

在哈医大二院每年独立完成结直肠肿瘤手术300余例,开展了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结肠癌扩大根治术、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放化疗和靶向治疗, 结直肠癌联合脏器切除,下腹弧形横切口直肠癌根治术,低位保肛直肠癌手术,超低位保肛直肠癌手术,低位保肛手术血管架桥术,直肠癌柱状切除术,MDT治疗,全腹腔镜微创手术,手助腹腔镜微创手术,经肛TEM手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直肠肿瘤手术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