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镇东——大山深处养蜂人

01.12.2015  17:23

  

王镇东        黑龙江新闻网记者郭俊峰摄

黑龙江新闻网记者闫紫谦

  初见王镇东,就注意到他脸上的点点瘢痕,与他34岁的年龄极不相称,听到记者提及,他猛地撩起厚重的棉衣,手臂上密密麻麻的瘢痕令人震惊。他却稀松平常地说,这都是他的老朋友——蜜蜂生气时猛烈攻击的结果。最惨的一次,数百只蜜蜂冲上来,给他留下一百多个针眼,蛰得他睁不开眼睛,抬不起手。“随着养蜂时间的延长和经验的积累,奇迹出现了,现在不管有多少只蜜蜂蛰我,身上似乎是有了抗体,只是留下这点点的痕迹,却再也不肿不疼了。”王镇东年轻的脸笑得十分灿烂。

   四代养蜂人80年甜蜜梦

  1981年出生的王镇东,家住牡丹江市铁岭镇南岔村,王家和蜜蜂的“交情”,是打他太姥爷时开始的,最初,先人以木桶养蜂为业,至今已经80多年了。王镇东自豪地说,生在这个家里的孩子,确确实实是在“蜜罐”里长大的,顿顿离不开蜂蜜,蜂蜜豆浆、蜂蜜馒头、蜂蜜粥、蜂蜜牛奶,蜂蜜糖蒜,凡是能想到的可以掺蜜的食物,大人们都会舀起一勺浓浓的蜂蜜,慢慢融化进去,让自家蜂蜜那绵软的甜香渗进食物。如今,他9岁的儿子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光着小脚丫,偷偷跑到蜂蜜罐前,用手指深深的挖上一口纯白的椴树蜜,急吼吼地放进嘴里,用清晨的甜蜜唤起新一天的美好。

   大山深处是我家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家乡南岔村,左邻右居很少看见王镇东的身影,手机也常常“不在服务区”。要是有急事想找他有个妙招,就是往山上走,哪里花开得最美最艳,保证有他和他的“老朋友”在那里忙碌。“养蜂已经20多年了,祖上传下来的秘诀是去最深处最纯净的山林,找开得最美最盛的花。每次蜜蜂从深山的花丛中回来,肚子鼓鼓的,装满了蜜,我心里就踏实了,好像蜜已经吃到了嘴。”王镇东和他的蜜蜂就靠着一辆运输车上山下山,穿梭于牡丹江各个林区之间,根据季节去往不同山脉、不同地形,辨识土壤滋养程度推测开花时间,找到当年最好的出蜜区。

   养蜂人的四季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三月初,王镇东都要去牡丹江附近的森林搭棚采风;寻寻觅觅一个月,基本在四月份,能找到当年气候和环境最好的山脉,在大山脚下驻扎营地;五月份,让蜜蜂充分适应环境,补足养分;接下来就是美不胜收的“蜜涌季”——六月的静谧森林花粉;七月的纯白椴树雪蜜;八月的焦色如金的百花蜜……期间,还有极品蜂王浆陆续产出,大山深处的手工作坊彻夜忙碌,一罐罐雪白或金黄的蜂蜜压制涌出,伴着深夜森林的沁人芳香,王镇东的制蜜生活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清新、香甜。冬季,大地一片白雪皑皑,辛劳了一年的蜜蜂进入蜂窖冬眠,王镇东则忙于做蜂箱,修理养蜂用具,阅读养蜂书籍,和蜂友聚会,交流经验,畅想来年。

   七日酿出“黄金蜜”

  在“奔走”采蜜中,王镇东遇到过毒蛇钻进被窝,熊瞎子打翻蜂箱,山上迷途受伤,但说到采蜜,他早已乐在其中。在南岔村里,乡亲们都知道只要是王镇东拿回来的蜜,那品质自然好得没话说,七天酿造波美度42%的椴树蜜是王镇东的拿手好戏。“我做的必须是生产自然的成熟蜜,蜜蜂采回后,七天之内存放在蜂箱里不去干涉,就让蜜蜂自己酿造,这样酿出的蜜自然香甜,口感甘醇,结晶后洁白细腻,入口丝滑。为了保证质量,不管要影响多少产量,我都绝不会提前一分钟让蜂蜜出箱,这是对老祖宗的孝顺,更是对老祖宗手艺的尊重。”久居深山,不善交流的王镇东认准了这个死理儿。

  王镇东9岁的儿子,耳濡目染,已经开始对酿蜜产生兴趣,虽说是调皮的年纪,但说到酿蜜,他就会马上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爸爸讲解。王镇东告诉记者,这么多年,酿蜜已经成为他的爱好,一天不打开蜂箱看看这些勤劳的小家伙,一天不品尝自家制造的雪蜜,就感到浑身不自在。说到酿蜜能挣多少钱,王镇东笑着说,养家糊口就挺好,希望家中手艺可以世代相传,但突然他的笑容一下子收住了,使劲攥着拳头说:”你知道吗,我这成千上万蜜蜂在大山深处传花送粉,每年行至数千公里,它们所发挥的生态效益要远远大过我们所有养蜂人的经济效益,这也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守护森林的秘密。”

编辑: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