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生活大讲堂》第八讲“古琴”引众人“聆听”

15.12.2014  14:13

  

 古琴讲座现场美国人米勒·博圣跟张金桥老师学琴

  琴韵悠悠,清音绕梁。14日14时,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品质生活大讲堂》第八讲准时开讲。广陵派古琴第十二代古琴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张金桥老师,及其夫人、古琴家高笑梅女士,作为主讲嘉宾来到现场,为读者带来了精彩的《古琴初级鉴赏》讲座。

  一曲《良宵引》拉开了讲座序幕,座无虚席的会场马上安静下来。伴随着张金桥老师的琴声,仿佛进入了清风朗月、静夜星稀的大自然中,月下小坐,静听一曲,顿觉胸中尘俗之气荡然无存。接下来,高老师演奏了广陵派的镇派之曲《樵歌》。

  琴友识古琴聆佳音意犹未尽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古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象征天圆地方;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加弦一根,周武王加弦一根,合称文武七弦琴……”张金桥老师的讲座,让读者听得津津有味,很多人惊讶于一张小小的古琴,居然涵盖了“天地万象”。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曾做琴曲《幽兰》,文字谱现存放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他认真学琴的故事,成为后代美谈……1977年8月,美国发射‘旅行者’2号太空船,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其中收录了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寓意到茫茫宇宙寻找知音。”高笑梅老师讲述的一个个关于古琴的故事,让讲座变得生动有趣。

  谈及广陵派古琴,张老师介绍说,古时扬州称为“广陵”,广陵派形成于清代,至今300多年历史。其演奏风格为中正、跌宕、自由、悠远。他一边介绍,一边为读者现场演奏了《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广陵散》等广陵派代表曲目,其高超的琴艺让听众大呼过瘾,意犹未尽。

  古琴引来90后“粉丝”“洋知音”

  讲座现场,古琴的“粉丝”不仅有中老年人,还有年轻人;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焦冠一,是个超级古琴发烧友。焦冠一告诉记者,他出生于西医世家,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不仅大学报考的是中医专业,而且毕业论文写得也是关于“古琴音乐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他相信中国的乐器之王“古琴”,具有对人类心灵和身体的双重疗愈作用。

  年轻的茶艺师杨蕊旗已经学琴两个月了。她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致生活、热爱雅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多。现在的茶艺师也要求“综合素质”,不但要精通茶道,还要会抚琴,懂香道。

  娶了哈尔滨太太的美国人米勒·博圣,和太太一起来听古琴讲座。他说:“古琴、花艺、茶道和香道的表演,让人知道中国人是优雅的,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希望媒体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宣传,让未来的人们不只迷恋那些韩国时尚和摇滚,而是学会欣赏中国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正在学习书法。上周《品质生活大讲堂》举办的书法讲座,他知道晩了,错过了,感觉非常遗憾,这次精彩的古琴讲座,总算让他如愿以偿。

  学琴快乐比苦练更重要

  本次讲座,特意带着琴童向张老师请教的家长特别多。家长李女士对记者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提倡的快乐学琴和放松学琴。张老师说,练琴不强求,一定要在孩子想弹琴、感到放松自在的时候才去练习。不要把练琴当成任务,那样孩子就有了负担,苦学苦练,反而违背了古琴修心养性的品德。以前我总是听家长们说如何逼迫自己的孩子学琴,连大翻译家傅雷都是连打带骂地将儿子傅聪培养成了钢琴家。所以对孩子是否学琴,我一直很纠结。听张老师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看来,还是中国的古琴博大精深啊。”(记者 杨宁舒 记者 王承旺/摄)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