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会呼吸的混凝土”建造“海绵城市”

23.11.2016  17:07

  经济新常态下,中大路桥的“逆势扩张”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近日,黑龙江中大路桥集团投资9.2亿元兴建的生态环保市政材料生产基地在阿城区竣工投用。基地同时上马箱涵、砌块、沥青等多条生产线,规模堪称东北最大。

  作为冰城市政行业的“老字号”,中大路桥不改初衷,继续瞄准沥青、路面砖这类“夕阳产品”,怎样实现二次创业逆势扩张?

  升级改造“老字号”,做好发展大文章。中大路桥的底气在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工艺和产品的加速升级:引进6条国外生产线、手握60余项专利技术,生产出橡胶沥青、透水地面砖、生态护岸护坡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态环保市政材料。

  从传统的市政材料生产商,到领跑“海绵城市”建设、年产值破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大路桥正以“工匠精神+科技创新”为牵引,开启“老字号”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把混凝土做成“艺术品

  中大路桥生态环保市政材料生产基地的门前,是一条仅300米长的“砖路”。

  每天,数百台次载重数吨至数十吨的重载车在“砖路”上碾过。在基地建设的整整两年时间中,没有一块砖破损。

  “这些路面砖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远远超出国家标准。”中大路桥集团董事长徐延庆说,“客户只要亲自到厂门前看一眼,就会信服我们产品的质量。

  对中大路桥来说,过硬的质量只是他们一贯秉持的“工匠精神”的延续,而现在,他们更把注意力锁定在产品的创新上。

  可以停车的草坪砖、砌出风景的护坡石、纹理细腻不逊大理石的墙地砖、犹如工艺品的水泥花坛……很难想象中大路桥这些新推出的产品原料都是笨重的混凝土。

  但仅有美观还远远不够,转型后的中大路桥尤其专注市政材料的生态环保性,他们运用科技创新提升混凝土材料的系统透水性。

  比如,一款引进韩国技术生产的生态型草坪砖就渗透了这种理念:砖上能够存留泥土供植物生长,同时可供泊车,砖缝还设计有排水通道,构成透水系统,可让雨水快速渗入地下。

  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能呼吸的混凝土”,这是中大路桥找到的“老字号”改造升级发力点。

   老字号”的“逆势扩张

  一段地下管廊重达20吨,在中大路桥的车间里可一次浇筑成型。这样的混凝土箱涵整体预制技术,在全国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做到。

  地下管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设施,其中不仅要安置多种管线,还要提供日常的维护检查功能,其安全性、耐久性尤为重要。为提升地下管廊生产技术,中大路桥引进了上亿元的美国箱涵生产线,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地下管廊的预制生产。

  与目前常用的现浇管廊技术相比,预制管廊技术在规格、质量上更加稳定,而且可以实现定制设计、批量生产、随时安装,解决了哈尔滨因冬季高寒无法进行混凝土施工的难题。在日前哈尔滨第三供水公司厂区升级改造工程中,这项技术的应用优势得到了使用方的高度肯定。

  以创新升级打开崭新市场,这是中大路桥“逆势扩张”的法宝。除美国箱涵生产线外,他们还一口气引进了德国砌块生产线、日本丰田株式会社湿法水泥制品生产线、安曼再生沥青混凝土生产线、韩国水利砌块生产线等6条市政材料生产线,可为城市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提供预制箱涵系列、排水管系列、生态护岸护坡系列、路面砖系列、园林景观系列、沥青混合料系列等六大系列、300多种市政建设材料。

  据中大路桥负责人介绍,这6条市政材料生产线的产品都是目前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居于前列。

  在市政行业,经过多年技术储备和持续研发,中大路桥已拥有和正在申报专利技术达60多项,已成功由一家传统的市政材料生产服务商转型为国内一线市政材料研发生产高新技术企业。

   以“工匠精神”打造新产品

  专注质量的“工匠精神”,让中大路桥在20年间成长为冰城市政行业的“老字号”。

  然而,新常态下,“老字号”面临新难题。

  一段数十吨重的地下管廊,原料无非是钢筋、水泥,似乎少有技术含量。在许多人看来,在国家下大力气“去产能”的当下,市政材料行业已是“夕阳产业”。

  但在中大路桥看来,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去产能”政策恰恰提供了“老字号”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谁率先拿出生态环保的市政材料,谁就能实现逆境中的“弯道超车”。

  在“去产能”的背景下“增产能”,中大路桥走了一步“险棋”——真金白银地砸下9个多亿;新上6条生产线,把生产基地扩大了10倍。

  “传统的市政建材已经担负不起百年工程、海绵城市的建设重任,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必然会对新型建筑材料释放巨大需求。”徐延庆说,“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将为中大路桥带来爆发式增长。只要我们能够继续以‘工匠精神’提供适应新需求的新产品,就能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中大路桥的目标清晰而自信:工匠精神+科技创新,铺就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