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走上“云端”的哈工大“大师”
哈工大报讯(刘忠奎 吉星 梁英爽/文)2月25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马军院士接起电话:“好!好!这是好事!这样,第一场报告我来做!”
2月28日18时,马军院士穿好西服,整洁清爽地站在“讲台”前与网络前的听众见面了。“导师如何引导学生成长?”“研究生如何实现自我发展?”一个个师生关注的普遍性问题抛出之后,马军院士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的丰富经验,围绕研究生选题、做实验、写论文、科学素质提升等问题,在“云端”上开始“传道授业解惑”。为了准备这一场报告,他和他的团队已经把主流的网络授课平台测试了个遍。
“研究生阶段是人一生中非常宝贵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我们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我认为,我们需要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创新型学术骨干,具有探索精神和良好学风、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毅力和强的组织表达能力的人,要形成稳定先进可滚动发展的学术方向……”马军院士铿锵有力、鞭辟入里的讲述,赢得了课程群里来自本校、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及海外高校的师生的点赞。许多研究生在网上留言说,“马老师这课讲的真是干货满满,让人受益匪浅,太享受了!”“讲的太棒了,深受鼓舞和激励,明确了在自我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原本一个半小时就该到点,硬是被“云端”的学生们“拖堂”至3个小时,吸引了7600余人,首场授课《浅谈研究生素质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取得“开门红”!
疫情能隔离校园,但隔离不了哈工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赤诚之心。为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期间在线开放课程体系,丰富研究生的科研与学习资源,宣传我校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发挥网络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哈工大研究生院牵头联合各学院,广泛动员校内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知名专家学者专门开设了学术前沿讲座课(简称“大师云端课”),通过讲述学科历史、前沿趋势和重大突破,帮助研究生扩宽研究思路,拓展研究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弘扬科学精神。
每门“大师云端课”均向全校研究生开放,课程采用线上直播授课和课后实时互动讨论模式,截止目前,已经上线8门课程,后续还将邀请更多的知名学者,为学生呈现更多精彩的内容。
为保证“大师云端课”顺利开展,确保课程授课质量,研究生院成立了“大师云端课”教学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相关工作;通过研究生院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和各教学平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制定了课程设置、考核方法、学分评定等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借助“华为云”平台,定期回播“大师云端课”视频,服务学生和社会公众需求。
3月4日晚上的“大师云端课”同样精彩纷呈。李圭白院士将其精心准备的题为《创新与我国饮用水净化技术发展沿革》的报告视频分享给大家,并由梁恒教授在线答疑。梁恒教授在答疑中还转达了李圭白院士对研究生的期望:“希望你们积极关注社会与人类的重大需求,潜心科研,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报告中,李圭白院士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技术应用,介绍了世界净水技术的沿革、创新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饮用水技术的发展进步,尤其系统总结了团队几十年来在几个代表性研究方向从设计、研发到应用所开展的创新性研究,实现了中国饮用水净化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了相关技术在全国各地大型水厂的应用,使大家对水质工程学的未来发展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深入浅出、精辟生动的报告激起了大家学习的热情,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讲的真好,羡慕哈工大的学生。”“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南开大学的鲁金凤说:“讲座很精彩,学习到很多知识。”校外很多高校的学生和同行也在评论区积极互动,上线听课人数达到7300余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答疑时间一再被延长。梁恒教授博学专业的解答,也赢得了不很多粉丝,不少人表示要当面向他学习请教。
为感谢哈工大研究团队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巨型望远镜FAST”项目(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工程,以下简称:FAST项目)建设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10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1996年6月7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哈工大星”,哈工大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获小行星命名的高校。2020年1月11日,哈工大参与的FAST项目通过国家验收,FAST正式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2月29日18:00,“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FAST项目结构系统总工程师范峰教授,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为研究生带来了一场丰盛的学术大餐《“中国天眼”结构创新》。范峰教授结合视频和图片资料,系统介绍了FAST项目的科学与工程背景,结合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述了我校科研团队深度参与“中国天眼”的结构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和支撑工程建设的动人故事,深入浅出解读了“中国天眼”的技术创新。在报告中,范峰教授经常提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科研者的奋斗目标”“要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事业中”。他还勉励大家要“厚植笃行,勇于创新”,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科研和祖国的热爱,言语中流露着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期盼,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这场报告也成为一堂生动的“云思政”课程。
疫情期间,老师们也时刻牵挂着全国各地学生的身心健康,寄托着他们的殷切期望。3月1日晚,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等离子体系统首席科学家、物理学院退休教师王晓钢教授以诗词“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作为直播课的开场白,希望所有研究生身体健康,疫情早日结束,一起重逢校园时共同纪念哈工大建校百年。最后又以诗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饱含深情地勉励研究生珍惜韶华,不负时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为了让《大数据与物理学》这门课生动鲜活,满足不同背景听众的广泛需求,王晓钢教授结合最新的科学发展热点,引入了大量数据、曲线图表等阐述问题,注重用实例从不同侧面引出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他还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诗词,揭示大数据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与分析方法。他充满文学气息的讲座博得了大家的纷纷点赞与留言:“又会搞科研,又懂文学,好厉害!”“王老师知识渊博,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既是一堂丰富的专业课,也是一堂具有厚重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化素质课。
“大师云端课”开课以来,每门课都精彩纷呈,翟长海教授、何玉荣教授、李立毅教授、郭安薪教授也都献上了精彩的讲座。课程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均超过1000人,单次授课累计观看人数最多达近8000人。“给老师送火箭!”“老师,国之栋梁,学生的骄傲!”“每次讲座我都来打卡,因为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大师云端课”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新华社等社会媒体的关注,纷纷进行了报道。
更多哈工大“大师”正在走上“云端”,展现哈工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精髓,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更多师生的“思想盛宴”“精神大餐”。
马军院士讲授《浅谈研究生素质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
李圭白院士讲授《创新与我国饮用水净化技术发展沿革》
范峰教授讲授《“中国天眼”结构创新》
王晓钢教授讲授《大数据与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