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韬见解:透过HP分拆战略,感悟企业做“减法”的价值

30.06.2015  11:53

大统一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历史价值观之一。企业做“加法”通常得到追捧,而做“减法”则被不齿。也有不同凡响者,做“加法”的同时也在做“减法”;当然,还有企业是在迫不得已做“减法”时, 也开始为做“加法”奠定基础。但最终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节制的“加”最后都是要“减”的!只有维持“减”,持续的“加” 才有可能。这不是易经的空灵,而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旧成立的企业之道。

IBM是被公认为全球科技业中最具前瞻力的企业,他们已经把IT的营生做到比金融业的利润率还高。难怪Mark Cuban 等投资高手们觉得IBM不再是一个技术企业了。IBM 的智慧可以在其两次“减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当整个IBM还在业界高峰, 其PC、中端Servers部门还是行业领军者时,就毅然将这两块业务“减法”出售给了中国的联想。目前看来,这两个减法,未必给联想增加了长期的竞争力,但是却也没有丝毫撼动IBM的领导地位。同样的“减法”也在谷歌上演,当世界上最不愁钱的谷歌发现收购过来的摩托罗拉手机部门不能融合入新一代移动生态中时,就是赔着本,也做了不给摩托罗拉面子的“减法”。

“收缩战线,甩掉包袱”,是陷入困境的企业必选生存之道。但是如何“收”,如何“甩”,却有生死之别。六年前,摩托罗拉断然把最具盛名的手机部门切割出去,把企业解决方案独立出来,为的是保护企业最具价值的客户群与业务线。现在深处困境的HP,则一刀两断把十年前收购进来的EDS又分出去,为的是更加专注地为客户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鼎韬研究认为这是惠普CEO梅格·惠特曼领导才能的最佳体现,也是HP重生而必走的独木桥之一。

企业做“减法”,对于大一统文化背景主导的亚洲企业而言是难以言畅的。亚洲企业无论大小,倒下去时,大多是轰然而倒。只不过企业遇到困难,亚洲老板们大都想维护“局面”,不想承担做“减法”而丢失的面子与道义。不少日本科技企业现在的悲催,比当年IBM、摩托罗拉,现在的HP深多了,但是要分割或者卖出一个部门,摆平内外关系恐怕就得一年半载。

有些看似有理的哲言其实负面效应大于正面:“饿死的骆驼比马大”便是其一。骆驼都死了,空有山大的架子,对其群体而言没有任何价值。活下来的再小的马都能前行,都有赛过骆驼的希望。 中国俗语“应变而生”倒是值得管理者一学。

 

来源:中国外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