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批次奶粉上"黑榜":监管"在路上"犯规就"罚下场"

08.05.2015  13:55

  新华网上海5月7日电(记者周琳)刚刚经历过最严审核的乳业再度“地震”:国家食药监总局5日公布了2014年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检测结果,抽检样品1565批次,不合格样品48批次,不合格产品被责令召回,2家企业因此失去了婴幼儿奶粉许可证,十家企业停产整改。

  专家认为,此次检测、处罚表明,企业通过管理审核并非一劳永逸,监管永远“在路上”,只要犯规就“罚下场”。

   哪些企业上“黑榜”,又如何处罚?

  从抽检的合格率看,国产抽检样品1365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44批次;进口样品抽检200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4批次,目前不合格产品均被责令召回。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抽检不仅对国产品牌实现了全覆盖,还大规模地公布了不合格企业的详细信息。

  ——四个品牌曾被推介“奶粉国家队”。2013年以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曾牵头对外推介了3批奶粉新产品名单,涉及了19家企业,被称为“奶粉国家队”。此次检测不合格名单中,黑龙江龙丹、飞鹤、哈尔滨太子、高原之宝等4个品牌就是推介产品。

  ——四个进口品牌中招。进口不合格产品中有2批次存在一般风险,分别为福州迪瑞贸易有限公司经销的原产西班牙的宝露芬品牌乳粉、武汉美斯通工贸发展有限公司经销的原产奥地利的Holle品牌乳粉。

  ——两家企业因此“失证”。此次检测,直接导致了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因被查出黄曲霉毒素超标和阪崎肠杆菌,被依法吊销了婴幼儿乳品生产许可证,湖南长沙亚华乳业有限公司则被依法注销许可证。

  “吊销和注销的法律概念不太一样。”上海市食药监局一位监管人员介绍,吊销是监管部门收回并注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属行政处罚;注销一般是企业的正常消亡程序,例如此次亚华乳业就是企业不再生产该产品,申请注销了许可证,最终被当地监管部门依法批准。

  ——十家企业“整改”。刚刚经历换证的“生死大考”,就有数个批次出现不合格,截至目前仍有10家企业正停产整改,其中六家来自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