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盲道屡见不鲜 被网民调侃为“样子工程”

21.08.2015  10:52

   451部法规之下,“奇葩”盲道仍屡见不鲜——

   无障碍设施的“障碍”在哪儿

  17年过去了,原中国女子体操队的桑兰仍旧没能实现她游遍全国的梦。

  自1998年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练习中不慎受伤后,不幸高位截瘫的桑兰常年依靠轮椅。“考虑到目前国内种种因相关设施不全而带来的麻烦,迟迟没敢动身。”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的烦恼,也是我国8500万残疾人士的痛处。而这,也是政府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8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会上称,自2012年8月《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至今,我国实现了无障碍建设从无专项条例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转变。

  然而,面对着无障碍设施老化、建设不到位、管理不健全等现状,舆论纷纷质疑: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障碍到底在哪儿?为何多部法规仍旧管理不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无障碍设施成摆设,残疾人没法“说走就走

  近年来,我国对于无障碍设施建设愈加重视。

  据中国残联于今年年初发布的《2014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共有1506个市、县、区系统开展了无障碍建设,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4906次,无障碍培训4万余人次。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屡屡被网民调侃为“样子工程”的盲道。

  青海西宁一名刘姓盲人平时就很少出门。“我出门经常被盲道上的障碍物绊倒,或者走着走着就不知走到了哪儿。”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就一个盲人的感觉而言,“街上的盲道多处是陷阱”,还是待在家比较安全。

  纵观全国,类似“无障碍设施反成障碍”的现象屡见不鲜。2012年年底,山西太原恒山路百米盲道的35处Z字转弯成了网络热议点,曲折的盲道和笔直的人行道成了鲜明对比,被多数网民调侃“独具特色”。今年7月,北京海淀区羊坊店路东侧的一条盲道引起了社会关注,700米长的盲道上有40多个拐弯儿,而有的弯儿还呈90度转折。盲道不“帮盲”,甚至还帮了倒忙的事情并不少见。不少人质疑:盲道究竟是修给盲人走的,还是用来装饰道路的?

  不帮忙的,不只是盲道。

  据一些热心读者向本报反映,全国多地多处虽建有无障碍设施,有时却成了摆设。

  家住武汉汉口常年依靠轮椅出行的庄女士在电话里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武汉地铁虽然设有残疾人扶梯,但基本不开,她乘坐地铁时只能由家人将人和轮椅一齐抬下楼,“冬天穿衣服比较多,家人都很不方便,夏天常热得满头大汗”。庄阿姨说,家楼下居民区的无障碍通道基本停满了私家车,很多时候她只能摇着轮椅绕远道而行。

  家住北京大兴区的刘先生也有相似感受。他腿部残疾,行动不便,“每次去医院我都需要经过一个天桥,天桥是几年前修的,也安装了无障碍电梯,但始终就没见运行过,我们残障人士不得不去冒着风险过马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