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科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论坛 发布《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18.12.2014  13:47

  15日上午,社科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并发布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主编,集工业经济研究所全所之力撰写的连续出版物,已连续出版了19年。《中国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4)》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工业,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紧密联系2013年我国工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新要求,总结回顾了2013年中国工业发展情况,展望了2014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工业增加值从28274亿元增加到249684亿元,2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809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2013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第三次产业比例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比例。但在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尤其是在未来一段时期,推进工业发展对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步入“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工业发展的新挑战,要做的是转换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创新工业化战略,转变工业增长方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可持续发展的“灰色文明”的弊端;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实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绿色文明”。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另一方面,也只有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促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一是要推动工业化生产方式向生态化生产方式转型;二是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三是要积极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四是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对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进行了研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近年来我国低收入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出现第二产业和工业比重提高的现象,这是工业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合理现象,第二产业和工业仍应当成为低收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产业支撑的视角,我国城镇化主要存在“土地城镇化”超前产业发展、半城镇化问题突出、环境压力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问题。未来我国产业发展不仅要支撑城镇化的推进,而且要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产业要向更集约、更绿色、更低碳的方向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研究,报告指出:在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研究中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新诠释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并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竞争力所依赖的资源基础和要素结构,从而最终影响各国在全球工业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和现实利益。在新的制造技术范式下,过去我国制造业发展所依赖的比较成本优势将被弱化,制造环节的全球重新布局可能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回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能因为缺乏现代制造技术的支撑而失去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制造业应当努力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低技术密集向高技术密集、由粗放发展向精益制造、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全面战略转型,显著提升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的位势。

  在对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研究中,报告指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作为迄今唯一的发展中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竞争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盛名之下,必须清醒认识到大量制成品出口附加值偏低、不少产业仍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负面清单推出、内陆沿边开放提速等制度红利逐步释放,我国对外开放将迈上新的台阶。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经济全球化形势变化,应以全面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为契机,加紧制定实施“贸易强国”战略,创新驱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全面务实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为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揭示了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东部地区增速低位趋稳,中西部地区增速回落明显。随着“促外贸、稳增长”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迅速,东部地区平稳增长,地区间发展差距也呈相对缩小的态势,区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

  《报告》对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提出的地缘经济大战略。目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与障碍。应该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基本要求,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实施尤其是要重视推进跨国经贸合作一体化发展。
报告》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还必须依赖中央的权威和主导;必要有破解地方保护主义的强有力措施;要着眼长远,下好更大一盘棋,协调好京津冀一体化与环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的关系,带动和辐射更大的地区;要推进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以及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区域创新网络;促进合作共建开发区以及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

  《报告》认为,2013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平稳,海洋工业内部结构分化调整,海洋经济示范区全面铺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实现,海洋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同时,在实施陆海统筹的过程中,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体制机制创新的做法,如,统筹陆海项目用地需求,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实施陆海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建立陆海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我国下一步应着力从以下方面推进陆海统筹方面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一是继续完善陆海产业协作机制;二是加大陆海资源配置机制创新;三是健全陆海协作的内外开放体制;四是深入实施海洋生态环境的陆海协同治理机制;五是提升海洋治理与陆海协调能力。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实施陆海统筹是我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报告》对企业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中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有利于打破国有资本在一些行业中的垄断。需要明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和改革任务、完善资本流动与退出的机制、规范改革程序与操作方式、尊重市场交易规则并规范国有资产交易、规范公司治理体制、保障参股股东权益、推进国有企业的去“行政化”、继续实行国有企业的配套改革。

  《报告》研究了互联网思维与经营模式创新问题并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它对商业企业、工业企业、金融企业乃至医疗企业、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企业必须进行再造,其方向是打造智慧型组织:网络化生态、全球化整合、平台化运作、员工化用户、无边界发展、自组织管理。正如海尔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有企业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