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重点预防 三类多发疾病

15.09.2014  16:25

  生活报讯(见习记者 伊勇 记者 霍营 文/摄)13日,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联合举办中医药专家大型义诊活动,共有来自两所附属医院的中医内科、针灸科(脑病科)、康复科、妇科、心血管内科、推拿科等二十个科室近五十名国家及省内著名中医药专家,在南岗区青年广场场为市民免费把脉问诊。据中医大附属二院党委书记关立峰介绍,此次举办大型义诊活动不仅是向母校60岁生日献礼,同时也是中医人用实际行动向广大市民宣传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良好契机,使市民们在义诊活动中真正受益。

   近50名专家 现场义诊

  13日9时许,青年广场上挤满了前来参加义诊活动的市民,心血管内科、风湿科、针灸科等近20个专家诊台前都排起了长队。今年65岁的张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自己患有多年的老风湿,每到天凉的时候就犯病,走路十分困难,吃了不少药,都不太见效,后来看了中医,内服加外用,没想到症状减轻了很多。听说13日中医专家们要在家门口免费义诊,她特意起早八点就来排队了。

  据了解,此次参加义诊活动的近50名中医专家,全部都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培养毕业的各届校友,工作在临床与教学的第一线。有的专家已经年过七旬,但仍然坚持来到义诊现场为市民答疑解惑。本来预计在11时30分结束的义诊活动,因为前来的市民过多,延迟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据统计,当日义诊现场共接待慕名而来的患者近千人。

   入秋后要提防心脑血管病

  进入秋天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风湿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记者发现,在义诊现场,关于这些疾病的专家诊台前挤满了就诊的市民,尤其以老年人居多。

  据中医大二院副院长、康复中心主任唐强教授介绍,现在早晚温差大,是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老年人应该注重提高抵御寒冷的能力,外出时穿着宜保暖舒适,适当运动锻炼,避免患上感冒。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尽量少食用脂肪高、胆固醇高的食品,限制盐的摄入。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早上起床不宜过快,起床后饮一杯温开水。平日里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防止情绪波动,心理平衡更利于血压稳定。一旦发生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等异常时,应及早就医。

  唐强教授说,对于脑中风病人来说,传统中医康复疗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同时还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康复等。建议脑中风患者应及早进行康复治疗,争取早日恢复身体功能。

   年轻人也可能得“老风湿

  记者在风湿专家诊台前遇到了30岁的张女士,以前她不进入11月都不会穿秋衣秋裤,可是今年刚入秋,她就感到自己的肩膀、膝盖处酸疼,里面就像藏着一股冷风,还变得和老年人一样怕冷,早早就把秋裤穿上了。她怀疑自己得上了风湿或关节炎。

  据中医大一院风湿科李泽光教授介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风湿骨痛主要是由于风、寒、湿侵入人体,形成痹毒并附着于人体骨骼软骨,引起骨、肌、腱的肿、胀、疼、麻痹等症状。人们常认为,风湿疾病属于老年人的“专利”,但如今三四十岁的年轻患者也是越来越多,这与年轻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喜食冰冷以及各种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如何预防风湿病,李泽光建议,年轻人在平时要注意对关节的防寒保暖,做到作息规律,不要日夜颠倒,要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

   预防呼吸道疾病三个部位需保暖

  入秋后,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在义诊现场,记者不时能听到一些老年人发出的咳嗽声。62岁的林先生向医生讲述,他咳嗽有十多年了,每次加重就用点甘草片和消炎药扛着,不知道中医能有哪些好的治疗方法。中医大一院呼吸科李竹英医生告诉他,咳嗽的病因有很多,首先还是要明确诊断,针对性治疗效果才会好,不建议盲目用抗生素等药物。

  对于如何预防秋季呼吸道疾病,李竹英医生建议,秋季气温波动较大,市民要做好对脖子、头部和后背的保暖工作,防止这三个地方受寒。居室要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饮食原则为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梨和甘蔗具有健脾、益肺、止咳、祛痰的功效,可以吃一些。(编辑: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