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种植结构探索绿色发展——黑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农业供给侧改革

06.03.2017  04:32

  背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战略储备基地,在全国具有农业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但当前制约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也在逐渐显露出来。面对经济转型发展、优势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如何为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找出路?这一话题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引发了黑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委员们提出,只有加快黑龙江农业种植业调整步伐,探索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供给对路,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

  现状

  价格“天花板”封顶成本“地板”抬升增产难增收

  “黑龙江省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近5年达到了95%以上。尤其是玉米的生产优势和潜力得到释放后,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总量和商品量均居全国之首。”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分析说,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一半以上,但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致使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口价格挤压了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空间,国家取消玉米外销运费补贴政策后给黑龙江省玉米外销外运带来困难,目前玉米种植户整体种植收益下降。

  短板

  精细加工亟待“补课”绿色优势尚需“深挖

  黑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李文志认为,黑龙江省特色经济作物、绿色的有机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小,农产品工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全省农产品多数为初加工,多数企业是小而散,工艺粗糙,品牌影响力小。”他告诉记者说,“真正的有机食品的价格要高出一般食品几倍甚至几十倍,但黑龙江省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品牌还很有限,达到欧盟标准的有机食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也较少。”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没有真正形成,黑

  土地的绿色食品远没有形成优质优价。

  建议

  国家支持种植结构调整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多位黑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从七大方面提出建议,恳请国家多支持龙江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稳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优势产区的水稻面积,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到2020年,水稻自流灌溉面积比例达到2/3左右。二是调减玉米面积,到2020年,调减籽粒玉米面积2000万亩以上。三是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调减的玉米面积改种大豆、春小麦、杂粮杂豆及青贮玉米等作物。四是在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推行玉米大豆、小麦大豆、马铃薯大豆轮作,在南部推行玉米大豆轮作。五是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提高粮食产业比较效益。六是加快粮食交易市场建设,赢得粮食定价机制的话语权。七是国家支持建立粮食调出补偿机制,取消粮食净调出省区地方财政粮食风险基金配套部分,全额由中央财政承担,并增加投入规模;适当减免粮食风险基金借款,帮助消化粮食财务挂账;取消粮食净调出省区中央各种涉农投入要求的地方配套资金。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财政贴息的政策吸引,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转化,实现粮食增值。(记者郭铭华 那可)